一
李春波老师的《滋味童年》一书,到手已两月有余,我才拉拉杂杂读完。之所以慢,全然因为这本书既有趣味又有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编“乐呵童年”,写的是他童年时期在老家所玩过的各种游戏,譬如推铁环、挤油油、摔碗碗、叼幺鸡、打懒老婆、打茧儿、擦滑等24种游戏。这些我童年时差不多都玩过。我的老家平度和李老师的老家胶州,相距不过百十公里。李老师出生于1955年4月,比1962年6月出生的我,也只大了7岁。无论从空间跨度还是从时间跨度上讲,我们二人童年时期所玩的游戏,名称、程序大致相同。只是个别游戏名称和玩法略有不同。
读着李老师写的这些童年游戏,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如此以来,更觉李老师写得有滋有味。我不忍心快速将此书读完,而是将其置于卧室案头,每晚入睡前有选择地读一两篇。读到精彩处,我时常忍俊不禁,这颇类似于我童年时期吃点心的感觉。
我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每年中秋节,走亲访友之后剩下的月饼,谁家也做不到人手一个,大多是一个或数个月饼全家人分着吃,每个人得到的仅仅是一小块。当年的我,不舍得一口吞下这一小块月饼,而是将其掰碎,一点一点地放入口中,慢慢品咂。这样口中的幸福滋味便会长久一些。后来,我甚至将这一小块再分成几块,用纸包好,分几次品尝。
李老师描述童年游戏的这些文字,正像是我童年时期口福之中得之不易的那一块块小小点心。滋味足且稀有,将其掰开来,慢慢细品,才是最好的吃法。同样,我这种阅读欣赏法,更是对恩师《滋味童年》这一大作的珍视和尊重。
二
坦白讲,第二编“原技原味”部分,我是一目十行地匆匆浏览的。原因是这些文章在结集出版之前,李老师边写边交由有关微信公众号推送,我早已在李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细细品读过。追本溯源、注重程序和过程的描写,这是我初读时的感受。当时,我认为这样写会冲淡散文的文学味道。殊不知,他在写作此部分的第一篇时,就确定了其写作路数,以便于结集出书。
李老师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风格,这一点早在40多年前他担任我们的大学辅导员时,我就领教过。《滋味童年》一书,仍然保持了这一风格。《推碾是个体力活》《推水磨是个苦差事》《白富美的大豆腐》《难忘的“粪”斗史》《糕,高,年糕的高》《始皇教俺腌咸菜》,仅从这些风趣幽默的题目中,我们便能大概领略到李老师的文风。
其实,本部分的12篇文章并不具备古典章回小说那样的整体性,但李老师在篇章末尾,借用“欲知……如何,敬请垂阅下篇”这一说书人惯用的承上启下的衔接词,给人一种阅读期待。当时我在微信朋友圈里,曾像追剧一般,连续地跟读了他的一系列文章。
工笔细写“原技原味”,有利于民俗风情的保存和传承,这大概也是李老师的写作意图吧。从中,我真切地体味到当年农村孩子生活中的五味杂陈,也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李老师曾经自谦地说,由于文学性不强,很多篇章看上去更像是一份份说明书。其实,在“乐呵童年”中,他描摹和再现的,更多的是童年游戏中的“趣”,是农村孩童的苦中寻乐、苦中作乐。如果看作“说明书”的话,也是一份“趣味说明书”。而“原技原味”部分,展现的则是当时农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可谓“多汁多味”。
艰难岁月不言苦,万般滋味在心头。我相信每个“过来人”,读过之后,都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
开读第三编“遗风旧俗”时,节令已逾小寒,甲辰腊八节也已过去好几天。我居住的小区院内不时传来零星鞭炮声,年味不知不觉间已然来了。
此部分首篇文章便是《醉人的年味儿》。洋洋洒洒数千字,从备年到过年,既写出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又写出了自己在过年不同时段的不同感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旧时乡村过年风情画卷。第二篇是《出门儿》,可以说是过年的延续。至此,年味余韵依旧袅袅。
接下来的《生日蛋》《全家福》《写给娘的信》《正宗的粽子》《端午碎想》等篇,单就行文风格而言,更像是普遍意义上的散文,写尽了作者的心中情、无限意。我对《特色的乡音》《常用的土话》两篇文章情有独钟,对于少小离家、寄居他乡的我来说,读这部分内容,等于又间接地听到了既熟悉又久违的乡音。
青岛一带的方言,脱胎于胶辽官话,它与胶东东部以及鲁中、鲁北、鲁西南等地的发音和语调明显不同。比如,青岛人把“地场”叫作“埝儿”。我在一些公众场合,常常通过陌生人的谈吐发音,来判断其是否为自己的老乡。这种判断,几乎八九不离十。
《常用的土话》实际上是一些胶州方言土语的有序排列。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挑三拣四”地找寻着胶州与平度两地方言土语的相同、相似之处,比较着两地方言土语的差异之地。
掩卷沉思,我在想,李老师写作《滋味童年》一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一个远在省城工作和定居的游子以老年之躯和少年之心用乡音乡韵唱乡情吗?大概,他想通过艺术地还原童年记忆中的乡村之事,对渐行渐远的乡村,既作深情的挽留,又作无奈的揖别。
最好的回味和纪念是传承。《滋味童年》一书,不仅是我们回味故乡、反刍童年滋味的一个范本,更是民间地域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绝佳保护和传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