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过往十八年的岁月里,很幸运遇见了一位老师,改变了我生命的轨迹。
十一岁的深秋,我步入中学,还带着自由自在的随性,天真烂漫。 我盯着树梢上的鸟儿展翅,数着窗外落叶飘扬,听雨声嘀嗒,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汇成水洼。偶尔来了兴致,就挑一支笔,把天马行空的想象画在书上。 身边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着日出东方,盼着月落乌啼,就是我一天的生活了。
如果岁月没有插曲,怎叫生命如歌。 一位语文老师闯入了我的初一,他用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的言谈,成功博得了我听课的兴趣,从《岳阳楼记》到《小石潭记》,从作者生平到文言字句。 在他一笔一画的板书里,我爱上了苏东坡,爱上了盛唐和大宋,爱上了中华文脉千年。
一次期末测验,我考了班上第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可是并没有。 他一题一题地分析我的欠缺和不足,最后对我说:“第二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你应该是第一的。 ”
平淡的一句话,拦住了我的自大自满,却带着认可与期待,在我心中瞬间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那个从来没有人看好的小孩第一次发现, 原来有人如此相信她的能力,期待她的优秀。 她的内心好像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了,告诉她她本不属于泥潭,催着她奋进、鼓励她向前。
那年中考语文改卷很严,但我考出了我的最高分,得以进入不错的高中,最后来到如今的大学。 中考出成绩后我第一时间告诉了他,他由衷地为我感到高兴,祝福我未来可期。
他说 “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工匠精神”,“工匠”也是他最喜欢的词。 也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他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 每一面的板书,每一页的幻灯片,都精美到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在他之前,于他之后,我也很少再有机会享受这样的视觉盛宴。
毕业之后,我们渐渐少了联系,但他曾经对我的要求变成了我对自己的要求, 他曾经给予我的期待为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勇气。 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只要我想,我就可以。
也许恩师,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