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青春足迹丈量热土 专业智慧赋能乡野学生科技专员 王梓良 靳羽洁 吴敬超 吴潇潇 贺小哲 康苗雨

作者:王梓良  靳羽洁  吴敬超  吴潇潇  贺小哲  康苗雨    
2025-03-05     浏览(25)     (0)

山东农业大学万名学子参与乡村振兴活动,王梓良作为滨州市沾化区乡村驿站队长,用专业知识为家乡土地耕耘,用数字赋能村民,跨界融合会计学与农学,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学子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隆冬时节,齐鲁大地寒意正浓,山东农业大学“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的浪潮却如火如荼。全校779名指导教师携手1万名学生科技专员奔赴全省136个县区,构建起“16地市总队长领衔、136县区队长协调、1825乡镇组长保障、1万科技专员落实”的四级联动体系,在全省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扎下营盘。

在这场青年与乡村的 “双向奔赴”中,国际交流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学生王梓良的身影格外醒目———作为滨州市沾化区乡村驿站队长兼滨城区里则街道红和新村科技专员,他以专业知识为犁铧,在故乡的土地上耕出一道青春印记。

破冰行动:

小麦田里的“把脉问诊”

“开春后返青苗比往年少了三成!”在红和新村的麦田边,村支书抓着一把枯黄的麦苗眉头紧锁。去年冬季的极寒天气让全村1200亩冬小麦遭遇严重冻害,叠加根腐病蔓延,原本绿意盎然的田垄此刻斑驳如疮。

王梓良蹲下身,指尖捻开冻硬的土层,手机镜头对准萎蔫的麦苗。“咔嚓”一声,病害特征通过乡村振兴驿站APP的“随时问”模块直传学校农学院专家系统。48小时后,一份涵盖“晚播弱苗抗逆方案”的诊断书从云端抵达田间:通过喷施防冻剂与腐殖酸叶面肥增强作物抗性,结合浅锄划墒提升地温;针对根腐病,则需采用咯菌腈药剂灌根,同步实施无人机统防统治。

寒风中,这个会计学专业的 “外行”带着村民穿梭于麦垄:调试植保无人机参数、比对药剂配比、记录土壤墒情变化……二十天后,当麦苗从枯黄中挣扎出点点新绿时,老农王德胜拍着他的肩膀感慨:“大学生娃娃的学问,真能化成地里的活路!”

数字赋能:

手机成为“新农具”

“叔,您看这里点 ‘学农技’,300多个种植课程都能免费看!”在红和新村村委会,王梓良举着手机,屏幕上“乡村振兴驿站APP”的图标格外醒目。起初,习惯了“靠天吃饭”的村民们对这款 “高科技”半信半疑,直到他现场演示:上传的小麦病害照片,5分钟内便收到植保专家的视频会诊;通过“找资金”模块,让村民们了解到乡村驿站app可以进行助农贷款,更好的进行农业的生产。

这场“数字革命”中,王梓良的会计学专业绽放异彩。他梳理出全村43个种植户的投入产出比,在APP“农业经济”专栏开设 《小农户的边际效益突围》系列讲座。“同样是种小麦,老张家的小麦每亩平均利润多了2000元。”鲜活案例让村民们豁然开朗。如今,红和新村87%的农户注册使用APP,昔日的“账本少年”成了村民口中的“王教授”。

跨界融合:

算盘与麦穗的共鸣

在红和新村的账目室里,王梓良的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冷链运输成本占比过高,我们可以尝试共享物流……”他提出的业财一体化方案,让红和新村的小麦损耗率从15%降至7%。当村民惊叹于“会计也能管农业”时,这个00后青年笑着说:“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单项技术,更是跨界思维的系统战。”

他的实践正印证着山东农业大学的战略布局———通过“百千万工程”将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打造成 “产教融合基站”,让会计学与农学对话,经济学与生态学碰撞。

沃野育新苗:

青春与土地的共生长

夜幕降临,红和新村的乡村振兴驿站依然灯火通明。王梓良在日志中写道:“曾经以为家乡是地图上静止的坐标,如今发现她是流动的生命体。我们用科技修复她的创伤,用经济思维激活她的血脉,而她也以最丰厚的实践课堂滋养着我们的成长……”

今年寒假,越来越多农大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他们以驿站为舟,载着课堂所学驶向乡村振兴的深水区,将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用青春智慧浇灌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