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声乐传经典 心音谱新篇

作者:杨思宇  索晨雨    
2025-01-31     浏览(67)     (0)

声乐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负责人别松梅注重多元化知识体系,选取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特点的作品,按照内容反映时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六个时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别松梅采用三维知识技能模式(KUD模式)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声乐课程的发展将不断满足专业建设、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声乐》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声乐理论为基础,融入多元化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声乐演唱及教学概念、理论和技能。课程负责人别松梅是河南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她于2021年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百首红歌接力唱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2024年荣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在《声乐》的课程体系建构上,别松梅选取了既具有时代意义又兼具艺术特点的36首作品,并按照其内容反映时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惊雷、丰碑、新生等六个时期,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声乐教改启新篇

三维知识技能模式(KUD模式)在别松梅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围绕“学生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什么”的基本思路展开。“歌唱技巧的掌握是学生声乐课程学习的关键部分,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声乐技巧、用技巧指导声乐实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别松梅说道。但通过KUD模式的运用,她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概念、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刚开始可能对‘咽壁抬起’没有准确的认知,这就需要去告诉学生‘打哈欠的状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他们去体验感受。”

“我们这门课对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别松梅看来,声乐理论非常抽象,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需要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来提升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也因此,课程的实操性对别松梅的备课及教学发出了挑战,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得到进步是她的目的所在。“我会根据学生的外形条件及声音条件等确定他们的教学内容。”别松梅说道,“例如一个女孩的声部偏低,她就比较适合在歌剧中以长辈的形象进行演唱。”与自身声音条件有共性的扮演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地锻炼,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是别松梅课程的一大亮点。老师提前把相关课程资源放到平台上,学生课前登录学习通平台查阅资料,课中与老师沟通交流、提升能力,课后完成打卡学习并上传平台,该模式为学生营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别松梅介绍道。线下课程中的小课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受限,还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线上资源的利用则丰富了学生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多碎片化的学习时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多措并举育英才

“声乐这门课程是多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艺术表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别松梅谈到,“我们学习歌曲作品时,往往会提及文化背景,通过了解其创作的历史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另外,发声原理的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声带震动产生音,而控制声音大小靠的是共鸣腔体,这些涉及物理学的知识。”别松梅笑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领域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时俱进,声乐不单单指歌唱,它同样能在戏剧、舞蹈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音乐治疗学就是医学康复和音乐的完美配合。“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交流中,声乐可以迸发出新的活力。”别松梅表示。

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教学思路的梳理和践行以及声乐老师认真的执教态度和严谨的授课风格。对此,2022级音乐舞蹈学院的赵法臣感受颇多,“别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特别有耐心地为我们纠错和讲解。”诊断式的授课方式使赵法臣有更多机会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别松梅温柔细致的人格魅力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家有压力的时候都很乐意向别老师倾诉,她会很耐心地倾听我们的烦恼。”赵法臣表示。

“唱歌的时候让口腔充分打开,将软腭抬起,口型竖起来使声音往前走。”在平时的声乐课程练习中,这些基本的发声技巧赵法臣记忆犹新,“声乐学习是有周期性的,而学习演唱技巧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是慢的艺术。这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思考和不断试错,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声乐也让赵法臣收获满满,“声乐学习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理论的真正内涵,其包括音阶、和声、节奏、织体等,从而提升整体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在公众面前表演的机会,它能帮助我克服怯场心理,提升自信心,肯定自我价值。”

《声乐》课至今已开设二十余年,音乐舞蹈学院先后搭建了“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保罗科尼歌剧中心”“中国音乐研究中心”等多元交流平台,还在“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节”“青歌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取得佳绩。“依托国家课程平台,在未来,《声乐》课程将向着‘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声乐课程服务于专业建设、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别松梅希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