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校第一支以听障学生为主力、残健融合的国家级社会实践队伍,12名队员中,有8名听障学生,4名健听学生。在前不久揭晓的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评选中,这支队伍获得优秀团队,并受到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来信表扬。
很多人会好奇,推广普通话和聋人有什么关系?听障生又能做些什么?这支队伍用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心手相应声声不息”。寒假期间,记者专访了团队师生,以笔录的形式呈现他们的心声。
受访人指导教师:马慧莹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学习资源中心主任
团队成员:赵欣蕾、陈凯旋、商诗宇、李如梦、周晓璇、左国钢、张巧、李红叶、李淑杰分别来自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口腔医学技术、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关于组队——
推普助力残疾人文化自信,滨医人一定不会缺位
马慧莹:听障群体没有口语能力,并不意味着普通话与他们没有关系。2021年,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国家推普,准确地说是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其中包含听障群体所使用的手语,以及盲人群体所使用的通用盲文,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在听障群体中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就是为了让我们残疾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对残疾人文化有更大的自信,对参与社会有更大的自信。我们滨医一直有这样的初心和行动,2008年起在校内推广手语,继而带动烟台各高校先后成立了手语协会或手语社团,同时学校经过八年时间研究出版了医学手语教材。
听障人是隐性的残疾群体。当他们不开口、不打手语的时候,我们很难发现并关注到他们。他们就像置身玻璃罩中,能看到身边的人,却无法走近。沟通障碍导致的最大困难就是就医难。很多聋人女性因为沟通不畅、无法表达疼痛而惧怕生孩子,同样医生接收一个不能表达的患者也是心存顾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想建支聋听融和团队,深入聋人中间做点事。提前做了两年的磨合和准备工作,去年暑期时机成熟,我们申报了这个项目,让同学们以手语为媒,用自己的所学面向聋人宣讲国家政策、中华文化以及健康医疗常识,带动更多聋人自信地融入社会生活。
关于入队——
矢志为聋人群体带来便利,成为打破“信息差”的一员
陈凯旋:我也是听力有障碍的人,亲历着各种学习、医疗难题。当我得知这个团队旨在通过手语为听障群体推广普通话时,内心十分激动。这意味着国家对手语这门语言的认可。各地都存在着手语方言,如果把全国通用手语推广开来,会给聋人群体带来生活上的方便,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左国钢:作为一名听障学生,非常能理解同类人的困惑,我们与社会隔绝,接受信息有限。作为一名听障医学生,就想让我的同伴可以更深刻地去了解医学知识,健康地生活。因此我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并担任了线上线下手语宣传员这一职责。
李淑杰:我原本是个“手语小白”,但是聋人热情友善的交际氛围很吸引我,我也想借此机会能用国家通用手语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听障人士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如何跨过高考难关,怎样面临我们听人想象不到的生活和医疗难题,有没有办法去摆脱这些困境。我想成为帮助他们打破“信息差”的一员,让他们有更多与社会的连接,收获更幸福的生活。
关于宣讲——
磨《论语》问“淄博”,用手语传承文化魅力
李如梦:赴各地宣讲之前,团队都会联系当地残联、聋协,一遍遍踩点,详细了解当地聋人群体的特点。为了做好宣讲,我们一头扎进了资料堆,梳理出最重要、最实用的知识点。做PPT时,大家围在一起反复斟酌。宣讲前,团队成员互相模拟教学,纠正手势偏差,对着镜子练表情管理,确保内容和情感传达到位。
马慧莹:记得凯旋讲论语那一次,挑战很大。同学们找到视频资源,凯旋发挥她的学霸能力,反复看视频,记住古文翻译。再与小伙伴探讨手语打法,不断地配合翻译速度。宣讲前一晚,凯旋一遍一遍讲,因为紧张常常忘词,欣蕾口语翻译时也会想不起凯旋手舞的什么,就这样磨了一夜的课。为了提升效果,大家第二天一大早就赶赴现场和每一位聋人观众打招呼做交流,建立信任,最终圆满完成这次文化普及课。
赵欣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家在一些当地特色词汇上的“辩论”,这些词在通用词典上还未补充。像是“淄博”一词,我们请教了包括当地手语翻译、残联主席、淄博籍手语老师等手语专家,就是为了利于当地老年聋人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国家通用手语推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于帮扶——
像星星一样,照亮一个又一个聋人家庭
赵欣蕾:我们走访了济南农村的一户家庭。父母都是聋人,小女儿听力虽然有轻微损伤,但不用佩戴助听器也未影响日常生活。采访中我们发现小女儿“能说却不愿说”,拒绝开口交流,甚至逃避社交与上学。这种问题在其他聋人学生中也有着普遍性,主要原因是得不到群体归属性,产生语言性社会交往焦虑。除了我们团队后续给予心理支持,更需要各学校在教育中创造口语交流机会,提供特殊语言支持。
李如梦:大部分受访者都提到了现在面临的同一个困境,就是公共场所手语运用不便的问题。在就医、办理业务过程中,他们都是采用手机打字或者写字交流,效率缓慢,沟通不畅。有的公共场所虽然配备了手语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达到有效交流。尤其是一些不识字的聋人老人只能通过熟人陪同的方式,出门办理业务。
张巧:我们进行家乡调研服务中,入户为老人们讲解基础健康知识。由于部分老人视力和听力都不太好,队友们就不厌其烦地用手语配合简单的文字示意,几天下来虽疲劳却开心。因为即使自己是很小的个体,但是和团队在一起,就能拧成一股更大的力量,像星星一样去照亮一个又一个聋人家庭。
关于融合——
唤醒“聋人时间”,形成双语双文化认同
马慧莹:带好聋听融合的团队,前提要对聋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心理建设有深切的了解,形成双语双文化认同和学习,之后才有管理上的统一性。举个例子,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聋人的时间观念薄弱,这在聋文化中被称作“聋人时间”。他们一旦摘掉助听器、耳蜗,睡觉很沉,会出现睡过头叫不醒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团队住宿都安排聋听同住、相互照护。队员犯错时,不论聋听,我一视同仁,该批评就批评,该纠正就纠正,这对他们也是一种尊重。
商诗宇:刚开始,我担心无法与听障同学有效沟通,但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手语和书面语与听障同学交流。换位思考,不仅让我更加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更加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和温暖,也学会了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文化和人群。
关于未来——
医心益译、语你同行,让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周晓璇: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打算继续参与后续社会服务,举办更多形式多样的手语小课堂活动,结合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让大家通过手语这一无声的语言,了解健康、关爱生命、传递温暖。
李红叶:我们将通过聋人视角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广方式,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聋人群体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马慧莹:暑期实践结束,队员们与他们的帮扶对象一直有联系,继续开展心理支持和学业辅导,直至2025年单考单招结束。寒假里,学院又扩大了队伍,开展了高考同行计划,帮助更多备战高考的残疾学子。在推动普通话普及以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正筹划让这支队伍的大创成果迅速落地,发挥医学院的专业优势,向医务人员普及国家通用手语,同时向更多聋人传播医学知识,消除医患沟通中的语言障碍,坚守“医心益译语你同行”的初心,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