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片上光子毫米波雷达新突破
本报讯(记者_丛敏)我校智能光子研究院祝宁华院士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基于兼容CMOS工艺的4英寸薄膜铌酸锂平台,首次设计并构建了集成薄膜铌酸锂光子毫米波雷达,实现了高达厘米级的距离与速度探测分辨率,同时在逆合成孔径雷达二维成像中也达到了厘米级的卓越分辨率,成功突破了电子雷达低频段窄带宽的瓶颈,大幅提升了光子雷达的分辨率和集成度,是我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片上光子雷达,成为微波光子雷达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研究团队通过优化制备技术,成功制备了集成倍频模块和回波去斜模块的片上光子毫米波雷达芯片,高效实现了毫米波雷达信号的生成与目标回波的处理。为了验证雷达的性能,团队进行了测距、测速和成像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雷达能够精准探测距离和速度,并对不同目标进行高清晰度的成像。该研究成果1月27日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
“这项研究不仅显著提升了现有微波光子雷达的频率、带宽和集成度,还为高性能、小型化光子雷达系统树立了全新的标杆,将在6G时代车载雷达、机载雷达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开启变革性应用。”智能光子研究院教授、论文第一作者朱厦说。
基于光子毫米波雷达技术的重大突破,团队正致力于推动光电融合集成技术发展,构建一套“智慧感知网络”,研发集通信、感知与计算于一体的智能芯片。该芯片将赋予雷达探测、5G/6G通信及边缘计算的功能,仿佛为每个雷达装备了一个“思考的大脑”。当这种芯片被集成于车载雷达时,车辆不仅能够识别百米之外的障碍物,还能与其他车辆实时通信,共享道路信息,带来更多的便利。
◆抗肿瘤新药纳入国家“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本报讯(记者_丛敏)由化学学院教授、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陈悦团队发明的候选新药ACT001,日前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我国“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公开报道显示,纳入国家药监局“突破性治疗药物”名单的新药往往针对严重危及生命或者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且在临床试验中显示效果或安全性具有明显优势。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将有助于缩短新药研发周期,使患者能更快获得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研究团队介绍,ACT001的多项专利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授权,2021年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ACT001已在全球开展了十余项临床试验,其中多项临床试验结果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美国神经肿瘤学会(SNO)年会与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等医学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布,先后获得孤儿药资格、儿童罕见病资格、快速通道等5项欧美发达国家重要资质认定,其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儿童罕见病资格”是我国获得该认定的首个品种。针对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突破性治疗品种”,是目前ACT001获得的最重要的临床研究资质。
据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将对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程序的品种采取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强指导并促进药物研发进程,优先处理监督审核等相关事务。
◆在病原菌致病机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本报讯(通讯员_张晓)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刘斌教授、王磊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蛋白琥珀酰化修饰在细菌生理功能(致病性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并报道了原核生物中第一个催化琥珀酰化修饰的转移酶,极大拓展了对于细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认识。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微生物领域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微生物学》。
该研究工作不仅揭示了琥珀酰化修饰在细菌致病性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病原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未来开发针对细菌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在自由电子-光子相互作用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本报讯(通讯员_程丹)物理科学学院蔡卫教授、许京军教授课题组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二维尺度下的史密斯-珀塞尔辐射,即极化激元的产生,并且进一步展示了自由电子对二维史密斯-珀塞尔辐射调控能力。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研究团队通过自由电子与设计的金属纳米孔阵列之间的相互作用,观测到二维史密斯-珀塞尔辐射,并进一步通过引入二维相控阵雷达效应,证明了二维史密斯-珀塞尔辐射方向的主动调控性。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加深了对自由电子和光相互作用的理解,也在构建利用电子产生和操控二维光学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石油污染湿地修复新策略
本报讯(通讯员_张晓林 汪国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周启星教授团队在Nature旗下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87个滨海湿地样本的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异化铁还原(Dissimilatory Iron Reduction,DIR)对滨海油污染湿地微生物群落演替、碳循环及污染降解的关键作用。实验室模拟结果表明,外源铁氧化物和地杆菌的联合强化,能够加速污染物降解,使有机结合态铁向碳酸盐结合态铁转化,同时显著减少38-40%的甲烷排放,从而优化湿地碳流调控机制。
本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石油污染湿地中DIR过程与Fe氧化物稳定化的协同作用,建立了石油烃降解-铁形态转化-甲烷减排的耦合调控框架,为石油污染土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提供了长期可持续的调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