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临沂大学 - 《临沂大学报》

方言之美

作者:文/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赵继斌    
2025-03-03     浏览(29)     (0)

方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了古韵和诗意。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逐渐失去声音和舞台,年轻人感到自卑。方言的每一次应用都是对文化的传承,守住方言就是守住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美。

方言是一座承载千年文化时光的宝库,既有古韵的沉淀,又有烟火的生机。方言不是语言的“变种”,而是中华文明的一根根脐带将诗意深藏于音节间,将情感寄托在字句中。

在河南话里小雨被称为“滴星”或者“舞细”,这两个词汇将雨滴比作天上的星星,仿佛自然间一场温柔降临轻轻地点缀大地,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辰与雨珠交织成了一幅山水画。方言赋予了自然景象另一种解读方式,让雨不再是雨,而是一场星雨交辉的诗意。

在四川和重庆地区,人们用“撑花”来形容伞。一把雨伞本是抵挡风雨的工具,可在方言里,它成了一朵盛开的花。这样的语境不禁让人联想到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仿佛那伞下的身影正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方言之美便在于它的诗性转化,让一件寻常之物充满了人文气息。

山东话里“昨天”被称为“夜来”。这一称谓在古诗词中早有体现,正如宋词《浣溪沙》中的“东风寒似夜来些”让昨日的风雨和寒意有了具象的表达。方言保留了这种古典的语言逻辑,让每一个词都浸润着文化的底蕴。“夜来”不只是时间的逝去,而是承载着故事与记忆的一页。

四川话里的“黢黑”是晒黑了的形容,而“雨飞飞儿”是指毛毛雨,这两个词各有一层诗意的传承。前者对应了《汉书》中的“肤黢然而黑”,后者则与《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遥相呼应。毛毛雨落在诗经的韵脚里,也落在了四川方言的日常中将书卷气与生活味融为一体。

在很多地方香菜被称为“芫荽”,这个名字看似小众,实则是正统的学名。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田家春事芫荽长”,到宋代《本草纲目》对其药用价值的描述,“芫荽”这个名字在方言中留存下来成为生活与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传承正是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体现。

随着我们普通话的普及,方言逐渐失去了它的声音与舞台,一些年轻人甚至因为自己的方言口音而感到自卑。不知三十年后,他们会不会因为没能继承方言而感到遗憾呢。

方言的每一次应用,都是对文化的一次传承;方言的每一次消失,都是对记忆的一次遗忘。方言不是“土”,而是地道,不是“旧”,而是根,他们是生活的诗,是土地的歌,那些藏在方言中的古诗意象是从未远离的文化根基。守住方言,就是守住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