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学立院”战略地位,探索形成了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个抓手的“一二三”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不断开创育人工作的新局面,在新工科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四个一”工作机制,着力专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上率下、突出问题导向,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出台关于专业建设、质量文化建设、持续改进、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方案,实施“制度规范建设”、“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素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建立明细台账,助力专业转型升级。突出“教学立院”战略地位,制定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院内培育实施方案,从教改项目、一流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教材等方面大力支持培育,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注重师资队伍素养提升,实施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立起“以老带新”一对一帮扶机制,着力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近年来,学院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上会审核进入进校考查阶段。自动化专业获“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品牌专业”。获批“智能医学工程”新工科专业,2024年度申报“电机电器智能化”专业已报请教育部审核。
学院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7项,获省一级学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山东省在线课程联盟上线课程5门,上线课程知识图谱4门。获全国工程应用技术大赛、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微课比赛、教案设计大赛三等奖以上15项。
二、坚持学生中心,突出新工科质量文化建设,聚力高质量就业
厚植特色文化,凝心铸魂育人。推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坚持科创育人、实践育人导向,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大力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同时,注重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建设了“春笋小屋”、“梓熠小屋”、“知唯小屋”三个读书室和休读点,开展“每周一书”、阅读分享会、人文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建设了专业信息墙、科学家文化长廊、实验设备展柜等文化项目,取得了以文化人、以宣育人的良好成效,逐步形成了“厚德博学、精工报国”的工匠质量文化品牌特色。
近年来,学院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0余项,获省级以上大创项目22项,学生考研2022年考取108人、2023年考取110人、2024年考取129人,考研率连续三年稳步增长,高质量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居学校前3位。
三、创新“三融”机制,科研反哺教学,助力学生发展
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机制,以研究型教学为抓手,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导师制为保障,助力学生成长。坚持“三融育人”机制,稳步实施“校企协同、双核强化、学做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入校承担教学任务,将产业前沿元素不断引入教学内容,持续推进工程技术人才的育人成效。强化科教融汇,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选拔学生入课题组、进团队,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推动城校融通,加强“城校、校校、校地企”多维度、全方位协作,打通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路径,着力构建交叉型人才培养范式。
近年来,与企业共建教学实验室3个,企业捐赠教学用设备价值超过2000万元,师生承担企业委托类课题70余项,到位经费超3000万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达成师资队伍共享、实验室共建等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山东大学控制工程学院牵头申报的“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并成功获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举办各类学术报告150余场,极大拓宽了学生视野。
“破浪前行把舵导航,只因奋斗从未停歇”。下一步,自电学院将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实干、务求实效,绘制学院专业建设和教书育人新蓝图,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