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人民健康幸福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的幸福感。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4 年12 月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公众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加大科普宣教工作力度。
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方面, 早在2016 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联合 22 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作出了系统部署。 邢若齐补充:“2018 年起,我委等 10 部门联合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
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探索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 各行业共同发力、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方面,加强精神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持续推进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强化医疗卫生系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专项行动重点推进方面,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 《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作为 15 个专项行动之一,专门对心理健康工作作出部署,并指导地方持续推进。
加大科普宣教工作力度方面, 主管部门组建国家级健康科普专家库, 吸纳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科普, 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每年世界精神卫生日, 分别以面向公众、儿童青少年等不同主题开展宣传活动。
邢若齐进一步介绍,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新设置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处,下一步,将加强专业规划协调指导的职能,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作用,为公众提供方便可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主管部门要指导医疗卫生机构, 包括综合医院及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设立面向公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同时,开展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初筛和干预能力,推动广大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更多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遴选国家、省市级的专家组建巡讲团队,走进单位、走进学校、走进企业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等。 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新型就业人群等重点群体, 组建科普专家团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
此外, 还要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建设。 邢若齐指出:“2024 年,我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已将‘12356’作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短号码。 近日印发文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明确要求,2025 年 5月 1 日前, 各地现有的心理援助热线,都要与‘12356’连接,全国将实现一个号码接通心理援助热线的功能。 ”公众想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或者有心理困扰、情绪问题可以拨打“12356”,专业的热线咨询员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
关于“当我们普通人感觉到有心理问题,该如何缓解、去哪里求助”的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回应,当我们感觉到心理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法:一是自我心理调适;二是积极寻求别人的帮助,人际支持;三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的心理问题持续一段时间, 通过自我调适等方法,还不能摆脱、不能改善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到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社会工作室或通过拨打各地的心理热线等途径进行咨询和评估,借助专业的帮助来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认为,由于外在的压力、生活环境变化、社会节奏加快,以及个人感受的不同,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 但有时候这种焦虑抑郁会成为病态的情绪, 判断标准有两个:第一个标准是时间标准,第二个是严重程度标准。 如果自我调节及寻求家人支持的方式无法起作用,可以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医疗支持。 目前大部分精神障碍在系统的治疗下,效果都不错,可以达到痊愈或者大部分好转的状态。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一点,症状好了之后不要随意停药或者调整药物用量,一定要遵医嘱使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介绍了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 并呼吁公众莫轻信网络流言。 网络上流传着一些所谓的患病率、检出率等数据,比如,“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 15%-20%”这样的谣言。他强调,根据权威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其实中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只有 2%左右。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数据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些数据的科学性需要去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