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邵阳学院 - 《邵阳学院报》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春节的光影

2025-02-20     浏览(28)     (0)

这篇文章讲述了年轻人通过改变过春节的方式重塑了传统,既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又有传统生命力,也让春节更充满活力。文章介绍了不同的影像记录春节片段的方式,是记录中国春节变迁编年史的证据。

编者按:冬去春来,一年又成过往。春运揭幕,外地的学子们都会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家乡、回到家人身边——这可能是喜人的成绩单、给家人带的地方特产、半年来大学生活的谈资、或者是独立生活后已经改头换面的学子本人,就足够让这个家庭团聚的年过得足够热闹。

我们有很多同学可能老家在农村,所以会随着老人一同怀念过去富有柴火、油脂和鞭炮纸屑的年味,感慨如今年味有些清淡单调,不过,其实年轻一代在慢慢找到并重塑他们能想到的节日过法。在城市与故乡之间,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改造、甚至“修复”传统。羊绒大衣替代了老式棉袄,“体面还乡”的心意依旧延续;电子红包消解了压岁钱的形式,却未消减那份“以财寄情”的温暖。那些看似矛盾的文化表象,正是在证明传统的生命力。年轻一代以全新的形式重塑了节日,让春节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场代际的双向对话。祠堂的香火不再燃烧,但微信视频中的祝福依旧饱含深情;家族的谱系不再手写记录,而是以朋友圈的照片和短视频流淌在人们的指尖。这种变化既没有背离传统,也没有囿于陈旧,而是在不断的适应中展现出文化的韧性。

与同辈、长辈和晚辈,成年不久的“时髦大学生”让恰好是三个辈分的枢纽,他们可以与每个人都能拉近关系一点点,让他们参与的春节不仅是一场严肃仪式,更是一场代际的双向对话,可以更加活泼。当都市霓虹与乡土炊烟在站台相遇,“时髦大学生”们的盛装回归,既不是炫耀,也不是割裂,而是千年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一次柔性翻译。这种大学生来回穿梭的状态,就像文化候鸟的迁徙,在离开中积累新的故事,又在归来时为旧习俗注入生机。故乡在他们身上,完成了一年一度的流转,而他们用脚步与心意,将它重新装点,他们用影像记录春节的片段,就是中国春节变迁编年史的一张张证据,生机盎然。

整理:王龙 设计:余晓冬

阖家围坐          邓少杰 摄

铁花          易成双 摄

舞龙          徐新益 摄

独钓寒江雪          庄子恒 摄于江苏镇江

北国江城          李度泫 摄于吉林市

留春          冯思宇 摄

围炉          杜雨欣 摄

走亲访友          杨家凤 摄

至味          杨家凤 摄

零点          何艳平 摄

美好与永恒          贺涵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