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作为公认的购物狂欢节,曾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噱头玩法、复杂的减免规则、明涨暗降的商家套路让消费者们叫苦不迭。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得以纠正。
狂欢节的初衷是让消费者能购买到实惠产品,同时让商家清理库存,实现双赢。但是现在商家推出的“红包雨”“满减”“预售秒杀”等促销手段,其复杂的规则消磨了消费者的热情。而且,商家“先涨后降”“虚假折扣”“预售骗局”等行为,更是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究其原因,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这些“虚假折扣”“预售骗局”有了可乘之机。从法律层面来说,涉嫌虚假宣传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商家应当明白企业的立身之道是诚信,而这种做法无疑是在自毁口碑。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存在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商家,依法处罚。平台也需要对商家行为进行约束,提高价格透明度,简化促销规则,真正做到“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消费者辛辛苦苦蹲点抢预售,付尾款后发现价格比直接买更贵,想要维权却被平台以“建议退款”的理由驳回。这些以降价揽客,以涨价宰客的销售行为,令人寒心,给消费者带来了不愉快的体验和经济上的损失。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商家和平台都应该尽快拿出解决方案,补偿消费者的损失。消费者自身也应该擦亮双眼,保持理性消费。多方共同努力,让“双十一”回归成消费者获得实惠的购物狂欢节,而非商家欺诈消费者的“套路比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