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我校师生热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5-02-28     浏览(244)     (0)

本文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我校师生纷纷表示要将文件精神转化为实践动能,为实现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专家们也指出了文件的重要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报讯  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的蓝图。我校师生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要将文件精神转化为“双一流”创建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动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江大智慧和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院院长陈学庚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农业和农村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放在首位,对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工作中,农业工程团队要积极奋进,真抓实干。要持续推进学校农业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专业过硬的农业工程人才,增强学“双一流”创建核心竞争力。要着力推动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向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棉花产业提质增效。要加大农田残膜回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田残膜机械化全回收全面实施。要加强科技创新,结合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技能,创制残膜回收机器人。要全力推进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套种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创新研究,为国家增粮、增棉创新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寿其研究员说2023年,“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正式锚定农业领域,?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定义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融合数字技术、绿色理念与产业变革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包括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带来的良机、良田、良种、良法等单要素的技术进步,也包括这些优质要素之间的高度匹配融合,即农机、农艺、农田和育种的融合,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苏大学在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排、新能源农机、采棉机、采摘机器人、智能收获机、智慧农场、农机农艺农田全要素融合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今后还要在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上进一步下功夫,持续做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工作,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江苏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务处处长尹必峰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的研发。他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这为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研发注入了强心剂?,未来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产业需求为牵引,推动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从“跟跑”向“领跑”跃迁?,在智慧农业与绿色发展中实现突破,为农业现代化贡献科技力量。

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毛罕平指出,通过深入学习文件精神,我们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聚焦“卡脖子”技术与应用场景突破,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科技创新,着力攻克“智能农机、绿色农机、专用农机”三大核心农机;二是要场景突破,着力构建“主粮全程无人化、设施农业智能化、丘陵山地适用化”三类示范体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绘就了“路线图”,我们科研工作者唯有坚持“需求导向、场景驱动、生态协同”开展农机装备研发,才能让农业机械真正成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业工程学院教授胡建平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农业机械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多年来,我带领团队致力于蔬菜移栽机的研发,见证了农业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也更加坚定了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宁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让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团队将进一步致力解决设施农业领域农业传感器可靠性差制约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刘志刚说,作为一名农业环境科研工作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让他深刻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而科技创新则是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的利器。

农业工程学院农业工程22级博士生姬魁洲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何其荣幸,自己作为一名农业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开展农业收获机械的研究,为国家乡村振兴与节粮减损作出贡献。多年来,所在团队在李耀明教授带领下,致力于农机农艺融合的再生稻增产全链路研发,未来将进一步立志扎根田间地头,坚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助力乡村振兴时刻放在心里,为实现农业强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农业工程学院设施农业2101本科生张文雅说,文件中提出“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让她意识到自己所学在未来也能够保障“菜篮子”安全,未来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业工程学院农业机械2101本科生王尉铭说,作为一名农机专业的大学生,未来肩负着突卡脖子”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时代使命。新的一年,自己将在实验室认真开展研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践创新,努力用青春智慧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争做新时“三农”事业的先锋闯将。                  

   (本报记者 吴 奕 杨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