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宜春学院 - 《宜春学院报》

情深意长, 岁月如歌

—— 《我们仨》 读后感

作者:24中文 舒悦    
2024-12-31     浏览(32)     (0)

《我们仨》是一本描绘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及女儿钱瑗共同度过的岁月,展现了爱情、亲情和生命的坚韧。文章通过细腻、真挚且朴素的笔触,描绘了家庭温暖与守望,以及在动荡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执着。该书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永恒的赞歌。






  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可以将亲人永远联结,家的意义也可以得到尽情的阐释。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宛如这样一首悠扬而深情的生命之歌,以其细腻、真挚且朴素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爱、温暖与守望的世界。
  初读 《我们仨》,便被其平和、舒缓的叙述风格所吸引。杨绛先生以一种近似于家常的口吻,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钱瑗共同度过的岁月缓缓勾勒,如一幅幅温馨的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夸张的情节,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共感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所描绘的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堪称典范。他们相识于风华正茂的年纪,携手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在牛津留学的日子里,他们一同探索知识,一同漫步于街头巷尾,那份相互陪伴的温暖,不禁令人心生向往。钱钟书先生在生活中或许有些笨拙,当杨绛在医院生小孩时,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说,“墨水呀!”杨绛安抚他,“墨水也能洗。”他们就这样一个犯傻,一个包容;一个犯错,一个谅解。杨绛先生总是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这种相互的接纳与支持,是他们爱情得以长久维系的基石。正如书中所述,“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坚守爱情、发现美好的心态,让他们的感情愈发坚韧和珍贵。
  而他们的女儿钱瑗的出现,更是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与希望。钱瑗自幼聪慧过人,善良且富有同情心。杨绛先生在书中对钱瑗的成长历程描述得细致入微,每一个阶段都倾注了父母的心血与关爱。钱瑗不仅是他们的骄傲,更是家庭中的调和剂。可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女儿和爱人先后患病,让杨绛先生经历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钱瑗患病期间曾寄给母亲一首不押韵的打油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牛儿不吃草”,是指钱瑗这时已经不能进食了,可她心里该有多少对母亲的依恋和歉疚!但即便在如此巨大的悲痛面前,杨绛先生依然以坚强的姿态,用文字记录下了他们曾经的美好时光,让爱与回忆得以永恒。
  《我们仨》 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私人记忆,它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微观写照。透过杨绛先生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坚守与执着。无论是钱钟书先生在“五七干校”的艰苦劳动中仍不忘阅读思考,还是杨绛先生在困境中坚持翻译文学作品,都展现了他们不屈的精神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个家庭经历了许多分离与团聚,但杨绛先生仍以平静的笔触描述了那些特殊时期的艰难与无奈,同时更展现了家人之间相互鼓励、相互依靠的力量。进一步展现着这个时代的人不因困苦而挫败,始终守护着那执着不屈的热爱与追求。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在书中,杨绛先生没有刻意回避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丈夫。她曾感叹,“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段接近结尾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将她对家人的关切和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仨》 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它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亲情的温暖、生命的坚韧以及人性的光辉。它不仅仅是杨绛先生一家的故事,更是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生命的永恒赞歌。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继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追寻那份真挚的情感和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