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艺术学院 - 《山东艺术学院报》

《哪吒之魔童闹海》:技术赋能、形象重构与文化认同

作者: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 王文轩    
2025-02-18     浏览(29)     (0)

  成就2025年“最强春节档”的扛鼎之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后面简称《哪吒2》)作为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不仅延续了前作的辉煌成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技术赋能、形象重构与文化认同上更上层楼,开创了国产动画片,也可以说是国产电影的新纪元。

  一、技术赋能:特效制作打造视听盛宴

  《哪吒2》在技术方面堪称国产动画的 “天花板”,在建模、渲染、特效制作等内容上都进行了技术革新,力求带给观众最震撼的体验、最真实的质感。

  首先是电影的角色建模,以主角哪吒为例,为将哪吒调皮活泼的性格凸显出来,导演在哪吒的表情和身体上下功夫,他标志性的露牙笑和不羁的走路姿势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动作的完成都自然流畅,让皮肤的纹理和发丝的走向清晰可见,赋予了角色鲜活生命和独特魅力。

  其次,制作团队采用了先进的渲染算法,对光线、色彩等进行了精细的模拟,奠定了画面质感。海底世界的神秘魔幻和陈塘关大战的血雨腥风在渲染技术的使用下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沉浸式观感。特效运用与打造是影片的最大亮点,全片特效镜头超1900个,特效元素多达1万个,比如“裂空爪”这一特效的制作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岩浆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裂空爪”连接仙界与妖界,从仙界的平静祥和到妖界的炼狱炙热,这其中的每一帧风云变幻都凝聚着视效团队的极致匠心。这是导演饺子联合国内多家一流团队的超强合作,超4000人参与制作。《哪吒2》惊艳的视听呈现是全电影产业合力托举的结果,齐心协力让动画技术实现新突破。

  二、形象重构:人物定位突破刻板印象

  《哪吒2》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进行了独特的改编与创新。两部电影的人物形象都深入人心,动画形象的贴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角色形象的内在价值建构。主角哪吒从《封神演义》中挣脱出来,魔丸特质融入角色让他带有戏剧性,从第一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到这一部变为弑神英雄,一开始重塑肉身的困境让哪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而是带有“去神性”,带有凡人之思,到结尾哪吒经历母亲去世等一系列的成长历练后完成转变,他选择站在凡人的立场上,与敖丙带领着天元鼎中的所有“妖”进行正义的反抗。哪吒这一形象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他不只代表着他自己,而是代表着和他一样被误解被“错认”的大多数“凡人”,和他们一起反抗宿命,完成这场对世俗价值与规训以及不公平对待的反抗。

  除了哪吒,其他角色形象也独具内涵,比如龙族三太子敖丙,他与哪吒构成相对应的镜像关系,背负着龙族的使命,虽是灵丸,却也只能被残酷的天道秩序裹挟。但他与哪吒殊途同归,结尾和哪吒并肩而行也说明了一切。还有哪吒的父母。父亲一改严父形象,从父权象征转变为隐忍父亲,而母亲殷夫人突破以往影视作品“慈母”刻板形象,能征善战,既是哪吒性格的塑造者也是哪吒价值观的引领者,成为标志性独立女性形象。价值内涵的融入,让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观众在观看角色心路历程时也会投射自己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思考转变背后的文化议题。

  三、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共鸣时代精神

  《哪吒2》立足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配合东方美学的视觉融入,构建起文化认同。首先,影片依据哪吒闹海、陈塘关大战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作为叙事母本,通过对这些故事进行重新演绎,会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更容易让观众在耳熟能详的故事框架中感受到文化的新魅力。

  此外,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的设置都带有传统美感,电影中的很多道具造型都查阅了很多古籍资料,如火尖枪、混天绫、乾坤圈等。在色彩、构图、建筑等方面也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影片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元素,如红色、黄色、青色等,融入到服化道的设计中,每一个画面都极具美感,比如哪吒跟随太乙真人来到天庭,多次运用留白手法,将天宫的美诗意化呈现,建筑也延续着传统美,影片中的陈塘关和龙宫建筑带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等特点。以上种种都让观众感受到深厚的东方韵味,在视觉冲击中唤起集体记忆,成就民族自豪感。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工业化协作突破技术瓶颈,以形象重构丰富电影人物长廊,以文化认同唤醒民族自信。该片不仅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提供了新路径。《哪吒2》的奇迹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提供了新的样本,激励着更多国产动画创作者不断探索创新。(本文由传媒学院教师宋法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