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静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此后赴美国NIH/NCI和University of Michigan 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客座研究近四年。任中华消化学会常委兼学术秘书、上海市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和《胃肠病学》常务副主编、《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十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他们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叶酸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而预防胃癌有一定作用,且其机制与DNA甲基化的维持有关。曾承担国家973项目(PI)、863重大专项子课题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青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附属仁济医院的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在走向采访地点的途中听看见的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间间放满仪器的实验室,一幅充满朝气的景象让我对这个一直处于国家消化界领军地位的团队产生了敬意。走进研究所所长房静远老师的办公室,我开始了这难忘的一个小时的采访。
待病人将心比心
小时候,房老师曾经陪亲人去求医,看到医生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从此房老师对医生这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心向往之。在多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及国外留学阶段,房老师一直刻苦学习,他的潜心学习和研究为他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令人佩服。同时,他对待病人那种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也让人深深感动。“德医双馨”用来形容房老师绝不为过。
“医生给病人看病时,要想着面前的病人是一个人,是一个生命,要将心比心,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不能给病人造成经济上和肉体上的损失”。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房老师总是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如履薄冰,小心再小心”。正是由于对生命的这份敬畏,他竭尽全力为病人排忧解难。作为主任医师,房老师每周有两个半天门诊、两个半天胃镜及一次查房。面对病人,他总是细致耐心,把有关病情的所有细节都问清楚,唯恐有所遗漏。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众多,除了西藏,其他各个省份的病人都有。房老师心疼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病人,经常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多加几个门诊号。他说:“那些远道来的病人,这周挂不上号,他就得多住一个星期,多花一个星期的钱。”
有人说房老师除了工作没别的爱好,的确,房老师在研究和临床上几乎付出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当初决定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肿瘤研究所(NIH/NCI)回国,其中重要的原因也源于房老师的“临床情结”。为了能给祖国同胞治病,为了让更多病人康复,他心甘情愿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少年时代的房老师曾经爱好书法,后来也因为挤不出时间,只好忍痛割爱。对此,他自己只是轻描淡写几句话带过,谦虚地说:“别的我也干不好,我就是想好好地做点事……等到老了的时候,不要为一事无成而后悔。”
做研究切合实际
如今“肿瘤”已经代替“心脏病”成为人类疾病的头号杀手,消化系统的癌症在所有的癌症里占据重要的位置,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和食管癌等令人谈癌色变。“中国在这方面的患者人数最多,我们为什么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正是当初房老师选择消化内科学并愿意为之付出终生的起因。
谈起房老师的研究方向,我们的话题从叶酸开始。从攻读博士学位到研究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房教授的老师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终身教授的指导下,房老师及其课题组该项研究坚持了十多年,结果证实,叶酸对部分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有一定预防作用。房老师介绍说,叶酸虽然对部分病人有效,但对于那些体内原本叶酸水平比较高的人群效果就不佳,如果同时伴有某些与胃酸相关的胃病,则疗效也一般。当然,如果体内已经有肿瘤存在,则不能服用叶酸。房老师郑重地呼吁,不能乱用叶酸,“现在市场上叶酸很多,管理不是很规范,我很担心乱用叶酸的问题。现在叶酸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房老师还特意提到目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导致消化系统疾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癌的发生逐步得到证实后,早期胃癌变得容易治疗,胃癌的患病率随之逐步下降。但是由于目前很多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加上大城市生活压力过大,许多人经常食用一些快餐速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并没有得到缓解。如何能够在临床上为更多病患造福,这始终是房老师的关注点,正如他所说“做研究就做最切合实际的研究”。
为学生创造机会
如今许多研究生的导师被称为“老板”,而从房老师的身上却找不到一丝“boss”的架子。房老师平时对学生们非常的严格,学生给他的评价就是“比较严”,但是在严格的背后,学生和老师却又相处得非常融洽。房老师总说“对学生要好一点”。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适合做研究,有的适合做临床。”在房老师眼里,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宽容对待”并不矛盾。严格要求,是针对他们的人品、学业和科研的大方向;而在对待每一名作为个体的学生中,房老师认为随着时代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作为老师应该宽容对待。
提及学医路,房老师满怀深情地讲起两位恩师。江绍基院士是中国消化学界的领军人物,房老师是他的关门弟子。房老师眼中的江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还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萧树东教授已经81岁高龄,仍然不断学习,保持对消化学科国际前沿的高度关注。
恩师们无论是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上都给房老师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房老师又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房老师非常注意给团队和青年学生们创造机会。消化疾病研究所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慢性胃炎的治疗、肝炎病毒的研究等三方面。作为研究所所长的房老师,不仅要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而且为团队里每个人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平台煞费苦心。他会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确定每个人在大的研究方向下的亚专业。这样不仅避免研究课题的重复,同时也会更加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团队的研究力量既能拧成一股绳,又各有各的主攻方向。
房老师提到在美国近四年的研究经历时说:“在国外做的东西,毕竟不是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属于我们国家。”回到国内,作为一名博导的房教授,在带着学生取得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时,却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笑着说道,“跟外国人要争。但在这里,要把机会留给新人”。
对房老师的采访中,我看到了一个满怀爱心的医者,“科研”和“临床”两手抓,挤出时间做事情;与房老师的对话中,我看到了一个朴实又儒雅的师长,继承了恩师的精神,真诚对待学生。谦虚的他,面对自己取得的众多荣誉十分平淡,谈起团队和学生们取得的成果时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真诚的他,临别时送给医学生这样的话,“不要过多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人生不顺利是很正常的,顺利才是不正常的,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走得更精彩!”
·史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