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杭州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报》

解码“小红书热”:重构巴别塔的中国社交试验场

作者:吴悠荣 王逸儿    
2025-02-25     浏览(42)     (0)

文章描述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深层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交需求的本质迭代。外国用户涌入小红书,小红书成为他们首选替代平台,他们以中文互联网作为基石的平台驻留下来,感受到中文互联网特有的爱与尊重的力量。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深层规律以及小红书在其中的作用,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了小红书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如何吸引外国用户并让他们感受到中文互联网特有的爱与尊重的力量。最后,文章还提到了小红书的文化交流的深度交互以及其在促进文化理解中的作用。

“我希望我们加入您的应用程序不会打扰您。我们认为您的文化非常美丽!”“很抱歉,我不会说中文,但我会尽我所能去学习和理解。”充满翻译腔的标志发言,再配上白底黑字的醒目标识,在最近的日子里,诸如此类的笔记,在小红书用户们首页被频繁刷新出来。伴随着美国政府对TikTok实施禁令,数以万计的外来用户涌入小红书,开始尝试用生硬的翻译软件与中文用户对话,并且在短短数天内构建起一个跨越太平洋的良性社交生态。这个看似偶然的流量事件,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深层规律。

从技术避难所到文化栖息地的转变,揭示着人类社交需求的本质迭代。在禁令颁布初期,这群外来者的迁徙呈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特征———小红书与TikTok相似的内容分发机制和视频形态,提供了最低的迁移成本,依托于原先社交平台开展的分享、交友以及交易获得了新的依存平台。成为这些用户的首选替代平台,他们在小红书上称自己为“Tik-TokRefugee”(TikTok难民),并以这个身份与中国网友展开交流互动。数据显示,2025年1月平台新增海外用户中,87%通过关键词“TikTokalter-native”完成初次访问。但当TikTok服务恢复后,仍有34%的用户选择双平台运营,更有12%用户完全沉淀于小红书,热潮退去,这场大型中外网友的互动依然热度不减。如果说最初将这群“难民”吸引至此的,只是外国网友们对于TikTok禁令的愤愤不平,现在又是什么在“圈粉”,让他们想要在这个以中文互联网作为基石的平台驻留下来?

这种用户粘性的形成,指向了超越工具价值的文化引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文化中的真诚和广博成为毋庸置疑的最大推手。尽管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但在小红书上,中外网友依然相谈甚欢———一位可爱的美国姑娘在小红书上乐此不疲的分享着自己的钩针编织艺术,尽管这一爱好在她所生活的地方并不被那里的人理解,却在小红书上得到了数万中国网友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相互理解,让外国网友感受到了中文互联网特有的爱与尊重的力量。此外,小红书热”正值春节期间,春节文化的全球传播图谱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今年春节期间,小红书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全球推介片吸引了众多外国网友的关注。从饺子制作流程到汉服穿搭指南,外国网友们对中国的春节习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参与其中。衣食住行、生活琐事,这种细致入微具有中国气质的文化输出,吸引得更多外国网友深入了解中国。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2025年1月,美国的普通话学习者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16%。文化交流能够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在这场外国人涌入小红书的热潮中,我们欣赏着在小红书上奏响的文化交流交响曲,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当美国用户分享德州烤肉技巧时,中国网友的互动不再停留于猎奇,而是衍生出对中美饮食哲学的讨论,这种深度交互重塑了文化对话的范式。“小红书热”就是这样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盛宴,从古老的东方古筝的悠扬,到西方小提琴的激昂,从非洲鼓点的热烈,到南美洲吉他弹奏的欢快,每一种文化都能在这个来自中国的社交平台上收获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归属感,都能在这一席中国人编织的锦缎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符号,共同绘制出一幅天下大同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