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我与实验室

2025-02-28    

这篇文章描述了浙江大学多个实验室的氛围和环境,以及学生们在实验室中的经历和感受。实验室为实验目标提供物质支持,为人生方向提供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支持。实验室中充满专注与追求的氛围,学生们在这里探索未知、学习技能、与他人一起成长。

这里有一群同道中人

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理,一个实验室的卓越,不在于其规模,更在于其文化和生态。初访实验室,我便被其布局和文化所震撼,从小型零件到大型设备,一切都井然有序。师兄们热情地介绍了各种研究项目,从深海探测电源到陆上光伏装备,从精密的器件封装到交叉的能信同调,实验室的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则听得津津有味,科研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实验室的“大神”同样不可或缺。他们是在你困惑时给予耐心指导的老师,是与你并肩作战、攻坚克难的同门。墙上“格物致道、启迪未来”的团队文化激励着我们。在这里,我们为有问题的实验波形绞尽脑汁,为好的实验结果欢呼雀跃;我们在会议室激烈辩论,在试验区为目标废寝忘食。科研之路从非坦途,但因为有着一群优秀的同道中人,科研生活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 肖邹)

流水的科研人,铁打的413

仔细一算,距离我第一次踏入413综合创新实验室已经过了4年。在这4年里,一批又一批曾作为本科生在综合创新实验室经历自主科研训练的我们,早已各奔东西,投入了各自领域的科研,而不变的,依然还是那个综合创新实验室,以及,我们在实验室中留下的点滴痕迹和无法忘却的回忆。

相较于“综合创新实验室”这个正式名称,我们更喜欢叫它“413”,无他,唯顺口耳。“413有人吗?”早已成为了项目群里的高频语句——这是我们拉人做实验的“暗号”,也往往代表着一个个泡在413的“不眠之夜”。我的许多科研第一次都在413发生。第一次独立构思课题、第一次组会汇报、第一次独立做分子克隆实验、第一次看到工程菌表达外源蛋白……413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试剂和场地,足以支撑我们几乎所有的科研设想落地,也正是这些物质方面的支持,才有了我们自由设计课题的底气与勇气。在413里阅读文献、设计并探索实验一度成为我本科阶段最大的业余生活,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科研训练,支持着我走向今天的科研道路。

“流水的科研人,铁打的413”,这是413实验室特有的现象。每当一个科研项目结束,项目组在413的bench会被收回,冰箱会清空,一切试剂耗材都会被清理干净,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有一些痕迹,可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413奋斗过——矮柜上你漂洋过海赢得的奖杯、文化黑板上对师弟师妹的鼓励与寄语,以及,挂在413墙上的团队合照。

优秀的实验室为实验目标提供物质支持,卓越的实验室为人生方向提供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支持。

(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严至简)

探索化学奥秘的理想之地

当我踏入高1-307实验室的那一刻,我被其洁净、有序的环境深深吸引。这个实验室以其精致的布局和井然有序的陈设,成为了我探索化学奥秘的理想之地。它不仅让我得以一窥化学合成的奇妙世界,也满足了我对跨学科知识的无限渴望。

实验室入口,试剂的存放位置被清晰地标识,仿佛一幅指引知识的地图,“按图索骥”就可以找到所需的材料。室内光线充足,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提示一目了然,这些细节共同确保了实验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师兄师姐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室准入培训,让我们迅速熟悉实验环境。而且在这座充满化学反应魅力的殿堂里,他们或是全神贯注地操作仪器,或是热烈地讨论学术问题,他们的专注和热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

我有幸与一位师兄深入交流,他感慨地分享道:“在这个实验室里,我们不仅培养了4位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更学会了用化学合成的视角去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去攻克科学上的难题。”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实验的尝试,都是我们与世界对话、与未来握手的起点。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硕士生 陈浩杰)

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专注与追求

在声学振动与人因工程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一种专注与追求的氛围。

记得第一次在六自由度电液式振动实验台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调试设备,眼前的振动台仿佛有生命般,与我的每一次调整互动。当振动实验台开始工作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些微小的变化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精细的工程技术。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己的学术之路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方向。实验室不仅让我从声学振动与人因工程的各种研究中获得了学术突破,也让我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彼此鼓励。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智能声学控制的难题。每一次实验,每一次创新,都是我们对未来的微小贡献,也让我深知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更在于与他人一起成长的过程。

(能源工程学院硕士生 郑佩琳)

我与自然对话的窗口

在昆虫教学实验室A348,我找到了与自然对话的窗口。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我第一次踏入这个充满生命奥秘的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精味,与窗外的花香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实验室气息。我被那些微小却复杂的昆虫所吸引,它们在显微镜下展现出的精妙结构让我惊叹不已。在这里,我学习了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等课程,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昆虫世界,撩开他们神秘的面纱。

我最为难忘的经历是进行内部解剖、绘制结构图的过程。在显微镜下,我用精细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剥离昆虫的外骨骼,探索它们内部的复杂结构。每一次解剖都是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深入挖掘,每一次绘图都是对昆虫精细结构的致敬。在这个静谧的空间里,我仿佛听到了昆虫的低语,感受到了它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秘密。习昆虫之识,探科学之妙,昆虫教学实验室A348,不仅是我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成长的摇篮,在这里的学习经历加深了我对昆虫世界的理解,也为我的专业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 张婕)

探索与敬畏

当我踏入医学院教C412实验室,我既兴奋又紧张。空气中,实验室特有的淡淡消毒水味提醒着我这是一个严谨而充满求知欲的地方。教室里井井有条,实验台在老师的维护下一尘不染,摆放着精密的实验器材。角落里,几只家兔安静地坐着,它们是我们理解呼吸系统实验原理的媒介,也是今天实验的重要伙伴。授课教师开始详细介绍今天的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记住,每一次操作都要轻柔、准确,对待实验动物要充满尊重。”随着准备工作的进行,我的紧张情绪逐渐被专注于探究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责任感所取代。我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实践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学生应有的态度:既要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又要时刻铭记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这次实验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一次检验,更是对未来职业道路的一次预演,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医学院本科生 张兆哲)

多年以后还想起

2019年春,我跟随师兄第一次进入浙江大学微纳加工平台(旧平台)。两三间小屋塞满了设备,满负荷的运行。气枪忽强忽弱的气流声、匀胶机铁锈的撞击声和蝉鸣一起融入了那个夏天。担忧,在得知新的加工平台即将开放那一刻,烟消云散。2019年秋,我跟随师兄第一次进入浙江大学微纳加工平台(新平台)。宽阔的空间,崭新的设备让我目不暇接。高精度的光刻机、刻蚀机,规范、安全的有机、无机液体腐蚀台,经验丰富、负责任的平台老师让我在过去的五年里安全、高效的完成了高精度光电集成芯片的制备。

多年后,或许还会回忆起博士期间的某个晚上,最后一个完成实验的我,不自觉的检查了所有灯光、整理了所有清洗台,满足的走出了待了五年的“家”。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 马辉)

它的温暖与力量

海洋学院海科楼242,是研究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基因组学的重要基地。尤记得那天,作为研一新生的我,第一次走进242实验室。推开门的那一刻,我的目光沿着细长的实验室延伸,仿佛被引领着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冷柜在墙边低声运转,酶标仪旁的同门埋头记录数据,偶尔低声讨论几句,又迅速投入工作。两侧的工作台整齐排列,冷白色的灯光照射下,仪器与玻璃器皿闪烁着微弱的光泽,仿佛等待着某个时刻的启示。

师姐在超净台前娴熟地操作,手中翻转的培养皿动作轻盈而精准。我忍不住驻足观看,羡慕她那份与实验完美融合的从容。她察觉到我的眼神,微笑着示意我试一试。可是,当我拿起培养皿时,它在我手中仿佛失去了开合的能力,笨拙地摇晃着。师姐看着我,轻轻笑了笑,送给我一个空的培养皿,说:“不着急,先拿着练练。”她的话语温暖而鼓励,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动力。

几个月后,我终于能够熟练地单手开合培养皿,那种掌控感让我感到自豪。回想起最初的笨拙,我不禁感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一种传承。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将一个空的培养皿递给实验室的下一个新生,带着对科研的热情和对细节的尊重。希望他能在这个狭长而充满生命力的空间里,也能感受到属于实验室的温暖与力量,继续向着未知的世界迈进。

(海洋学院硕士生 孙士伟)

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每次从农科创中心SAS高效栽培展示实验室门前经过,我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冬春时节,鲜艳的小番茄挂满枝头;夏秋季节,黄瓜的清香与蜜瓜的甘甜扑面而来。这些丰硕的果实不仅是实验的成果,更吸引了师生与游客走进温室,探索其中的奥秘。实验室墙上张贴的SAS无土栽培技术介绍,将一项复杂的农业技术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和潜力。

作为一名农学生,在这样规模的温室里实践学习是一种幸运。在这里,我参与了无土栽培系统中灌溉模式优化、基质配比改良和补光方式优化等研究,每一次实验数据的积累,都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得益于实验室的支撑和老师们的指导,我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充分认可,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这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创新的决心。最近,实验室引入了一台巡检机器人,我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与它合作,探索更多创新可能。每一天,这个实验室都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试验站博士生 刘玥)

充满无限的可能

在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虚拟演播教学实验室的无限空间里,我仿佛穿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从一个对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成长为能够驾驭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实验人员。

身份的转变让我既兴奋又略带紧张,但幸运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愿意倾囊相授的前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我展示着传媒实验人的坚持与热情:他们教我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如何在探索中迸发创意,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传、帮、带”的深刻含义,教会了我如何在团队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虚拟演播实验室里,我将继续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同时也将这份宝贵精神,传递给更多热爱影视艺术创作的学生。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 仇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