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检测指标的普及给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但是依然存在对部分检测指标的解读存在一定误区的情况,比如今天的主角——狼疮抗凝物(LA)检测。
经常有患者朋友拿着自己狼疮抗凝物阳性的化验单惊慌失措,也有部分临床医生不能正确应用这些检验指标。这归根结底是对这些指标的不了解,甚至误读造成的。本文带大家一起学习针对狼疮抗凝物检测解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狼疮抗凝物是一种抗凝物质,会导致出血
临床上,部分狼疮抗凝物阳性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存在APTT和(或)PT延长的现象,这些指标一般提示出血风险。看似狼疮抗凝物是抗凝的,其实不然。狼疮抗凝物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在实验室检测时,通过与试剂中的磷脂成分结合,干扰血液凝固的过程,所以表现出APTT、PT延长。但是在体内,狼疮抗凝物却是病理循环抗凝物,通过抑制对抗凝血的蛋白、活化血小板等机制,造成患者容易得血栓,比如习惯性流产的患者狼疮抗凝物阳性率较高,狼疮抗凝物阳性患者出现制动或者手术后的血栓率较高等。反过来,当遇到APTT延长时,也不能直接判断为凝血因子消耗、出血风险高,要排除狼疮抗凝阳性造成的延长。尽管凝血因子缺乏和狼疮抗凝物阳性实验室指标APTT表现一样,由于病因不同,两者的治疗措施却完全不同。
【误区二】狼疮抗凝物阳性等于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抗磷脂综合征(APS)
狼疮抗凝物可存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中,因首先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发现,因此称为狼疮抗凝物,但狼疮抗凝物阳性不代表患有SLE。SLE患者中只有30%~40%存在狼疮抗凝物阳性。
在APS的诊断中,也不能仅凭一次狼疮抗凝物阳性去诊断,而要间隔12周复测狼疮抗凝物持续阳性,另外要有临床血栓表现方可确诊。这是由于病毒感染、药物(如普鲁卡因胺、奎尼丁、苯妥英钠、干扰素)应用可导致一过性的狼疮抗凝物阳性的可能,此种情况与血栓风险的相关性不高。
【误区三】狼疮抗凝物检测分筛选和确证试验存在过度检查
狼疮抗凝物检测是磷脂依赖的凝血时间的检测方法。根据试剂中磷脂含量的高低,分为筛选和确证试验,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灵敏度、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如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低、抗凝物药物干扰等)。最终也是依据筛选和确证实验结果的比值大小分为四个级别,强阳性(比值大于2);阳性(比值为1.5~2.0);弱阳性(比值为1.2~1.5);阴性(比值<1.2)。另外,跟狼疮抗凝物同类的抗磷脂抗体还有抗β2糖蛋白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这些都是抗磷脂综合征常见的抗体,三者阳性越多,患者的血栓风险越高危害越大,所以也建议联合检测。
总之,对于狼疮抗凝物检测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大家充分了解相关检测及临床应用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才能够科学合理使用这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