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又现“神仙课”! 学生:中华血脉觉醒

2024-06-30     浏览(15)     (0)

本文介绍了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华才艺课”,涵盖茶艺、书法、字画、古琴、香道、剪纸等中华才艺课程,通过实践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掌握几门中华才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摘要: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开设了涵盖茶艺、书法、字画、古琴、香道、剪纸等中华才艺课程的“中华才艺课”。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他们掌握几门中华才艺,肩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非遗文化进课堂,“沉浸式”体验文化之美“中华才艺课”是文学院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 茶 艺 、 书 法 、 字 画 、 古琴 、 香 道 、 剪 纸 等 中 华 才艺,其中有多项都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张丽娟与张友燕两位老师接棒完成16课时的授课,张丽娟老师负责教授茶艺、书法、字画、香道等课程,张友燕老 师 主 要 负 责 教 授 剪 纸 课程。

古琴是中华才艺课的第一课,它能瞬间把学生拉入中华文化的学习情境中,“古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乐器,能传达很多我国的音乐文化。”张丽娟介绍。“老师直接带着一把一米多长的古琴到教室,现场给我们演奏。琴声不是一个音一个音蹦出来的,真的是像流水、像瀑布泄出来,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到灵魂震颤。”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丁佳音描述起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古琴的印象,“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血脉觉醒!”

“这节课尝了普洱,下节课是碧螺春”,在茶艺课上,每位同学都尝到了老师现场冲泡的茶。“老师会教授茶的种类、冲泡方式、品茶鉴茶方法,我们还学会了握杯的手势、闻茶的方式,每人都会获得一小杯茶,课堂氛围特别好。”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徐雅杰回忆。

“市面上的奶茶、咖啡越来越多,我就想一定要把我们中国传统的饮品推广给学生们。”张丽娟介绍开发茶艺教学内容的原因,“同学课后表示自己会去多喝茶、多研究茶艺,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书画课与剪纸课是较为“亲民”的篇章,“大多数同学都曾接触过。”张友燕说,“但接触过不等于掌握了这门老祖宗的艺术。”书画课会开展名家作品鉴赏活动,剪纸课上师生则会学习制作经典的剪纸作品,比如“红双喜”等窗花作品。

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王政不仅感受到中华技艺的精妙之处,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积淀,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除了学习古法剪纸,学生也会自主设计剪纸图样,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个性风格,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颠覆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撞”上非遗文化教学中,如果只注重书本理论的讲授,学生可能会缺少立体的感悟和体验,“中华才艺课是典型的应用类课程,实践一定是咱们课堂的重中之重!”

剪纸课是最易开展实践的课程内容,一人一纸一剪子,欢声笑语贯穿了整堂课。“剪纸课堂是教学与实践同时进行的,我在台上剪,同学们在台下同时开剪。”张友燕回忆起第一节课,学生们大胆发挥创意,却导致成品与预期相差太大,“大家眼泪都笑出来了。”作为研究生课堂上唯一的男生,王政从一开始的“笨手笨脚”到剪出精美独特的作品,他自豪满满,“以前较少接触剪纸艺术,同学老师都十分照顾我,每节课学下来既愉快又有成就感。”在南信大有这样一堂课:课上没有晦涩的理论定义,亦无深奥的公式算法,教室方寸之间,时而萦绕“湘水清波”般的泠泠琴声;时而见大家手持红纸寥寥翻飞几下,便得花鸟栩栩如生;时而师生共煮一壶春茶,共享一味馥郁茗香。这门课,名曰“中华才艺课”,今天跟随这门课,我们共同迈入传统文化的悠悠长河,沉浸于非遗文化带来的美学享受。“由于课时不多,剪纸课堂上更多的是动手操作,梳理中国剪纸理论与历史的任务则成为课后作业。”张友燕介绍,“这样‘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效率奇高,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得火热,对剪纸产生了兴趣,在课后甚至会主动去探寻剪纸艺术的源头、派系。”

“像古琴这样的课,不适合每位同学实践,但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个‘走近看’的机会。”在今天,接触真正形制上的古琴十分不易,张丽娟热情邀请学生们上台感受自己的宝贝琴,“每次看到那么多同学愿意走近观察,心想着他们中间说不定能出个大师,我比他们还兴奋。”开一扇窗,让传统文化的风吹向世界“中华才艺课是一门惊喜满满的课,每个学生捧一杯茶、摸一摸琴、剪出一个‘双喜’,欢乐喜

庆的气氛一下就上来了!”徐雅杰对茶艺课中的“茶礼仪”印象深刻,“茶礼仪尤其是叩指礼,可以分为长辈对晚辈、晚辈向长辈、平辈之间这三种,以及‘茶满欺客’这类忌讳。非常实用,我正打算回家给家人泡杯茶试试。”

“这门课主要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因为他们未来的工作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张丽娟介绍。王政在实习工作中尝试将所学内容教给留学生们:“这些才艺就像我的名片,讲课时都有了不少底气。”王政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中华才艺传播给更多留学生,为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作出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中华才艺课只能起到一个‘开窗’的作用”,张丽娟说,“为学生们开一扇兴趣的窗,真正想要学好才艺,还是需要课后花更多时间。”最令张丽娟欣慰的是,很多学生们课后反馈想要学好这些才艺。她希望通过中华才艺系列课,激发同学们去掌握几门中华才艺,从而肩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夏梦圆回忆:“张丽娟老师曾讲过她在我们学校巴哈马孔子学院做公派汉语教师的故事,许多留学生因中华传统文化而了解中国、爱上中国。这样的经历总能激励到我,决心夯实文化基础,学得扎实、拿得出手,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与本科生品茗、赏琴、书法、剪纸…我们期望通过这样一门课程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和传承,中华才艺课程有固定学时,但中华传统文化却能冲破时间空间之限,记录历史痕迹,承载文化血脉,跨越千年,在今天,仍然如明珠般璀璨生辉。

(白雪 朱艳林 杨怡 张悦妍 李易航 崔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