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遵循人民逻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起点。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理解其与党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之间的高度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与党的初心使命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人民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逻辑。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国家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接续奋斗,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实现民族复兴这场历史接力赛中,党的初心使命与人民逻辑高度统一,保证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紧紧依靠组织起来的人民力量,成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了让人民群众富起来,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基础;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必须坚守党的初心使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新期待。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党领导改革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好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挑战,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深刻回答了改革“为了谁”的问题,牢牢把握住了人民立场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全面而深远的制度安排,就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同时,精准定位并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变革与发展,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关键小事”,着力推动解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增收、托幼、养老、资源、环境等各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确保改革举措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就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和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改革上来,真正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广泛动员组织亿万人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高度统一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发出了同世界人民一道携手共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围绕“人类解放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病的过程中历史性出场。这一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剖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过程,指明了走向世界历史是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秉持全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在世界历史理论的引领下,中国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具有世界历史规定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自觉探索出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设想和人类共同实践范式。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体现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对西方式现代化资本逻辑的超越。202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要携手推进人民至上的现代化……中方愿同非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减贫、就业等领域合作,提升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推动现代化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可知,中国式现代化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推动国际合作的发展,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注入新的活力,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以掠夺他者来发展自我的资本逻辑截然不同。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就要秉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共同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中国的成功带动其他国家的进步,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