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农业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报》

爱我国防:铁血丹心,共筑长城

作者:□2023级园艺  彭雅轩    
2025-01-31     浏览(16)     (0)

文章强调了国防在华夏大地的重要性,回顾了革命先烈为和平盛世奠基的历史,赞扬了科技兴军、青年勇担重任的时代强音,并呼吁青年不忘初心,勇担国防重任,共同守护和平。

在华夏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生机的土地上,国防宛如巍峨屹立的脊梁,稳稳地撑起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大道。当晨曦划破天际,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那一抹鲜艳的红与璀璨的星芒,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满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国防,与你我的生活紧密交织,是无数英雄豪杰以热血和生命浇铸的不朽长城。

历史的回响:

先烈之魂,筑牢国防根基

追溯历史长河,革命先烈以青春热血和宝贵生命,为今日和平盛世奠定基石。从辛亥革命的烽火燃起,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直至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先辈们的英勇身姿在历史的硝烟中屹立不倒。李延年,这位91岁高龄的革命战士,他的战斗足迹横跨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及边境作战等诸多历史时期。他的一生,是战斗不止、奉献不息的壮丽史诗,是万千革命军人的光辉典范。他生动诠释了“革命战士,人民卫士”的崇高精神内核。

即便在和平岁月中,国防的重要性亦如日中天。于敏,这位“中国氢弹之父”,为了祖国的核事业,隐姓埋名数十载。在那默默耕耘的时光里,他心无旁骛,以超凡智慧和坚韧毅力,推动中国跻身世界少数拥有氢弹的国家之列。他的故事,是对爱国情怀的深情演绎,照亮着国防科研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

时代的强音:

科技兴军,开拓国防新篇

迈入新时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国防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孙家栋,航天科技领域的中流砥柱,从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一飞冲天,到“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再到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他全程见证并深度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他引领团队攻克重重技术难关,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太空堡垒,极大提升了国家的战略威慑与信息保障能力。

黄旭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三十年如一日,隐没于深海巨澜之下。在无数科研岁月里,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毕生心血铸就水下钢铁长城。他的坚守与奉献深刻表明,国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驱动;科技的飞跃进步,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汗水与无私付出。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众多科研人员同样默默耕耘,不断为国防装备智能化、信息化升级赋能,重塑现代战争形态与国防安全格局。

青春的誓言:

不忘初心,勇担国防重任

青年,乃国家之曙光、民族之希望,更是国防建设的生力军。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莘莘学子满怀对祖国的赤子深情与对国防事业的热忱向往,积极投身各条战线。他们虽未身处硝烟弥漫的战场浴血厮杀,但在校园中刻苦钻研国防科技知识,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崭露头角,为国防技术突破积蓄力量;在军事训练场上,他们以昂扬斗志锤炼体魄、磨砺意志,传承军人铁血精神;在国防教育宣传活动中,他们奔走呼号,普及国防观念,让更多人关注国防、支持国防。

当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那激昂澎湃的国歌声从青年口中唱响,没有丝毫犹豫,纯粹而炽热。这看似平常的举动,蕴含着青年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激励他们在国防建设的道路勇往直前,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防,守护青春之中国。

平凡中的伟大:

守护和平,汇聚国防力量

国防并非仅局限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宏大布局与军事力量的直接展示,它更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点滴。边防战士在雪域高原顶风冒雪、坚守哨位,用青春守护祖国边疆;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日夜奋战,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线;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严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国防教育活动、踊跃投身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以点滴自律与奉献,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国防基石。

张富清,这位深藏功名的战斗英雄,在退役后毅然扎根偏远山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他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用实际行动昭示,国防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肩负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都能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

在新时代的漫漫征途上,吾辈当铭记历史使命,以切实行动为国防建设倾心助力,让国防意识在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使爱国之情在国防事业的熔炉中熊熊燃烧、熠熠生辉。让我们并肩同行,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确保五星红旗在世界东方傲然飘扬、永不褪色,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