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的这句诗不仅道出了生死的无常,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生和死看似是对立矛盾的存在,实则不然。就如村上春树所说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时间的渡口,我们都是过客。生与死不过是两岸的风景,一面是繁华的人间烟火,一面是永恒的宁静。
生命伊始,往往是冲破良久的黑暗,迎来温润的阳光。一颗种子,破土而出之时,便是生命的开始,它经历阳光雨露和风吹雨打之后便开始茁壮成长,直至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然而花败果落之后等待它的就是落叶、枯萎直至死亡。此后难道它就不复存在了吗?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让生命得以延续罢了。
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感恩拥有,因为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是生命赋予的宝贵礼物。在生与死的交替中,我们学会了敬畏自然,理解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更加珍惜那些与我们相遇、相知、相伴的人。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许红豆说“只要我们常常谈及那些不在的人和物,他们就永远存在”。是啊,死亡从来都不是生命的终结,逝去的人和物,他们永存在我们心间!无论是有着丰功伟绩的伟大领袖,还是满腹诗书的文学大儒,抑或是每一个离我们而去的至关重要的人或物。他们肉体的生命或已结束,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巨作,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停留在后人的心间。就如臧克家先生纪念鲁迅先生时所写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死之间的对话,是生命智慧的碰撞与交融。它让我们明白,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死亡之所以不可怕,是因为它让我们有机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生死之间,非对立之舞,而是生命之歌的悠扬旋律。在这场舞蹈中,我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勇敢与坚持,学会了放下与释怀。生命与死亡,如同乐章中的高低起伏,共同构成了生命之歌的丰富与多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如是说,不论人还是物,我们都会乘着生命的舟,从生缓缓驶向死。生时,我们以奋斗拼搏描绘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死后,我们得到永恒的宁静,却也总有人记得我们,念着我们。死亡,不是终章,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是走出时间的束缚……生与死,不过是一场轮回的梦,我们都是梦中人,都在寻找那个渡口,那个连接生与死,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渡口。在那里,我们相遇又离别,但生命的舟,航行不止,永不停歇。
生命之花,从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