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工大报》

学生志愿者化身“雪花”传递温暖

2025-02-16     浏览(225)     (0)

志愿者在机场

青年党员志愿者在收集道具

志愿者在检查文件翻译是否正确

志愿者在工作现场

亚冬会志愿者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讨论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在张贴公告

学校为志愿者准备的物资


亚冬会上,有一群蓝色的“小雪花”格外耀眼。他们脚步匆忙却坚定,以自信、热情和专业的姿态邀请世界,共享冰雪运动盛会。在5500余名赛事侧志愿者中,有1310名来自哈工大,他们化身热情的“雪花”共赴冰雪之约,让党旗、团旗高高飘扬。


计算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雯琦是开闭幕式仪式演出组的志愿者,每一次彩排中从不缺席且总是主动承担临时空缺的岗位。“我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做好志愿服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她还主动担任临时团支部的团支书,时刻关注和记录支部内每一位同学的工作动态和精彩瞬间,为辛勤工作的志愿者们留下珍贵记忆。过年期间,她选择留校,组织同学们一起看春晚、开展活动,为大家营造出家一般的温暖氛围。

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蒋泽栋是开闭幕式氛围营造组志愿者。每一场演练,他都用自己的活力点燃开幕式现场的热情,成为连接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作为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曾在甘肃舟曲支教一年,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未来。第二十一届哈工大研支团甘肃队的5名队员,现在全都在亚冬会担任志愿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工作中遇到困难,也会相互帮助、彼此鼓励,一起共克难关。

在亚冬会的幕后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小雪花”,分布在会展中心、亚布力、机场、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等20余个场所,在对外联络、仪式演出、观众组织、抵离服务等岗位贡献力量。

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乔祎奕担任亚冬会NOC助理一职。大年初三他就来到亚布力投入工作中,认真核对日程方案,及时准确地和外国运动员沟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每一天的工作中。“在运动员村与外国友人相处的无数个瞬间向我阐释了志愿服务的真谛——不单是业务的熟练,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连接。他们用汉语说出的每一个‘谢谢’,汇成了冬日里的一股暖流。在与雪同频的日子里,我读懂了一片雪花如何折射太阳的光芒,炽热的奉献缘何扎根在这片雪地之上。”

“与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相处期间,使我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奥林匹克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哈尔滨,大家一起为所热爱的体育事业奋斗,这种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的氛围太棒了!”人文社科学部2023级本科生王一娃从小热爱冰雪运动,是冰壶国家一级运动员。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口语,她在OCA大家庭中负责国际联络工作,协调奥委会委员赛时会务安排。

环境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邱诗艺的工作是在平房区冰壶馆为需要英语翻译的人员提供即时帮助。这次志愿服务过程中,她结识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志愿者,在日常交流中分享了各自的文化和志愿服务心得,“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也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体会到志愿服务不仅是帮助他人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成长和开阔视野的宝贵机会。”邱诗艺说。

人文社科学部2023级本科生贺思淼和刘欣悦都在抵离服务岗位上工作。“我们想让运动员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温暖的欢迎,让‘尔滨’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充满青春的力量。每一次看到运动员们那因长途跋涉而略显疲惫的脸上绽放出笑容,我们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刘欣悦说。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周天航在哈尔滨冰球馆媒体工作间服务台工作,通过与全球媒体记者的协作,系统掌握了基础英语沟通技巧,并参与了场馆组织的应急演练。这段充实而难忘的亚冬会志愿服务经历,不仅让他见证了国际顶级赛事的组织运作,更深刻理解了志愿服务对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价值。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哈森也是亚冬会的一名志愿者,他特别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学校里他组织留学生们一起了解亚冬会,宣传亚冬会。在地标景点他用手机镜头记录哈尔滨的冬日美景和浓浓的亚冬会气息。他说:“置身亚冬会开幕式现场,让我感受到亚洲作为世界多彩文明的汇聚之地的魅力。冰雪是世界的语言,我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做好志愿服务,为亚洲交融相亲、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留学生古丽娜热来自俄罗斯,平日里她便怀揣着一颗热忱之心,积极投身于各类志愿活动之中,而成为亚冬会志愿者更是她在中国难得的经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亚冬会增添哪怕只是微小却温暖的助力。

在亚冬会志愿者中,还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是“志愿者的志愿者”,为志愿者们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打造一个温暖的“港湾”。

曾在广西“小砂糖橘”来哈工大研学中被网友纷纷点赞的“微笑哥哥”——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生杨柏汇这次也成为亚冬会志愿者的一员,担任志愿者之家的志愿者助理。“这次能来到志愿者之家,为辛勤工作的志愿者们提供服务和保障,我觉得很有意义。我一定会和所有的志愿者们一起,用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向世界展示出哈尔滨青年的风采和活力。”

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晓涵和杨柏汇一样,是这批“最早来最后走”的人。赛事组委会的安检工作是很细致的,她会精心地计算好时间,确保递到每个志愿者手里的餐食都是热乎乎的。她说,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尔滨”人,亚冬会能在家乡举办,她感到特别自豪,能为亚冬会贡献一份力量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靓丽志愿蓝背后的故事

党旗飘扬在一线


哈工大传承“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深化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依托场馆建立临时党团支部,将分布在26个场馆、场地的1310名志愿者划分为36个临时团支部进行管理,按照志愿者归属化管理原则,选派志愿者主管、招募团干部、辅导员分别担任团支部书记,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激励网格化管理。


赛前赋能,精准助力


在亚冬会筹备进程中,学校扎实有序推进志愿者培训工作,共计开展培训22场,包括通识培训、急救培训、英语培训等,覆盖10509人次,全面提升志愿者主管和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志愿者们在培训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文社科学部2023级本科生王馨悦说:“亚冬会知识培训让我对亚冬会的基本知识和规则有了全面了解,服务通识培训则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服务他人、如何与人沟通交流,急救技能培训让我学会了急救知识和基本医疗技能,服务中心业务培训让我学会了如何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培训期间,每一刻都充满了新知与感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温时宇说:“在准备过程中,我参加了大量的培训,学习了专业的服务技能和应急处理知识,这让我更有信心和能力应对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展现哈工大青年的风采。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为志愿者打造“温暖的家”


为了做好志愿者的服务保障工作,学校以多样化方式保障志愿者往返通勤,为志愿者提供餐食保障,还精心准备了暖心物资,包括围巾、保温杯、毛毯、背包、暖贴、口罩、医疗包、能量补给等。

学校还和亚冬会开闭幕式场馆化运行团队一起,对开闭幕式场馆志愿者之家进行装饰,由志愿者设计了近30块展板的宣传内容,将校训、校史、校园风采等内容创造性地融入亚冬会板块,展现出了哈工大独特的风格和亚冬会的特色文化,让志愿者们在休息时间里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亚冬会筹备恰好赶上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学校给志愿者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新春活动和爱心礼包。

“大家在这里一起为迎接亚冬会努力工作,像一家人一样,很开心,很温馨!”志愿者们在志愿者之家制作了“志愿者笑脸墙”,用笑脸照片组成了哈工大的缩写HIT。他们还给志愿者之家贴上了对联,挂上了红灯笼。

哈工大学子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投入志愿服务工作中,用青春之火点燃亚冬会,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文字:张又元

图片:新华社 受访者提供 校团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