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琐忆

2025-02-18     浏览(41)     (0)

本文讲述了华北大学的学生沙里在迎接新中国的成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参加新政协会议和接待民主人士等。他见证了毛主席的到场并参加了聚餐活动。

1949年1月,在“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中,华北大学的同学们正在欢度春节。学生沙里正兴高采烈地和秧歌队的同学们一起,扭着欢快的大秧歌,沿着正定古老的城墙向着西门进发。一听说成仿吾副校长找他,他顾不上跟队友打招呼,就赶紧往学校跑。

成仿吾的办公室里已经坐着好几位同学,看到沙里进来,成仿吾示意他坐下后,以愉快的声调说:“现在北平马上要解放了,组织上决定派你们回北平,向中央统战部报到,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工作。你们回去准备一下,马上出发。”听到这个消息,几位青年的眼睛亮了起来,都迫不及待地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去。于是,当天下午,沙里和同学们就赶到了石家庄,在申伯纯同志的带领下向北平进发。他们抵达城外时才得知,北平和平解放协议虽已达成,但还不能入城。一行人只好在前门外打磨厂的一家小客店住下,等待入城仪式开始。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2 月 3 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整个北平城万众欢腾,人们纷纷涌上大街,欢迎解放军的到来。申伯纯来到东交民巷,从叶剑英处接受了中央给统战部的任务:一是接收中南海;二是接收北京饭店和六国饭店;三是接收国民党励志社华北区分部,为新政协的召开做好准备工作。励志社在北平有几处颇大的物资仓库和若干高级招待所。沙里被北平军管会任命为励志社接收小组的组长。沙里一行二十来人接到任务后,在前门外加入了入城队伍,穿过五牌楼、前门、天安门,从新华门进入中南海。队伍行进了整整一天,当天晚上,沙里和同志们只在居仁堂的沙发上临时休息了一下。

接上级通知,新政协会议地点由哈尔滨改到解放后的北平。进城后不久,沙里又被安排在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工作,负责接待应邀前来参加新政协的代表。“交际处”设在南池子南口的怡园饭店,划归中央统战部管理。

接待任务十分繁忙。沙里和同志们接待了在中共“五一号召”发布后来到东北和华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及其家属,以及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后,从香港和海外回来的知名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一批批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怀着共建新中国的梦想,络绎不绝地来到北平。原定的接待饭店很快就满员了,只好又增加了永安饭店、惠中饭店、远东饭店和西单饭店4家饭店。

“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这是沙里对新政协接待工作的最大感触。“真是亏了各地交际处的提前工作,没有这一年的提前输送工作,北平的接待工作不会这么顺利。”在这次接待中,他终于亲眼见到了许多过去只在报纸上和同学们口中出现的名人: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乃器、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王昆仑、李济深、沈雁冰、彭泽民、黄炎培、胡愈之、吴晗、周新民、周建人、田汉……还有很多知名人士,他都是第一次见到。

6月15日,新政协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参加筹备会的有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民族、华侨等各界代表 134 人,会议历时 5 天。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沙里很久没有回学校了,会议期间,他很兴奋地见到了参加这次筹备会的吴玉章校长,想向老校长汇报自己的工作,但大家都工作繁忙,只是打了招呼,没有时间详谈。

9月21日晚7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新政协会议的代表有 662 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和各国华侨等均有代表,70 多岁的吴玉章带领华北大学的正式代表8人、候补代表 1 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场里灯火通明,人民政协的徽章高悬在主席台上方,主席台前摆满鲜花和松柏,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和毛泽东的画像,两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面军旗,显得热烈而庄重。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看到毛泽东健步走上主席台,在场人员都站起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会场。毛泽东庄严宣布:“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顷刻间军乐齐鸣,会场外鸣起54响礼炮,全场起立,大家激动地鼓掌长达五分钟之久。

9 月 30 日的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的重大决议,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才结束。会后,代表们和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到北京饭店代表们的寓所聚餐。沙里很兴奋地参加了这次“千人聚餐”。这是第一届政协的第一餐,席间,毛泽东也破例,有敬必饮。夜阑人静,墙上的时针已指向凌晨时分,大家却没有睡意。沙里躺在床上,双手枕着头,眼里满满的都是对第二天开国大典的热切期待。

(本文摘编自《迎接新时代的曙光——华北大学(1948-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