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我校大力深化国内合作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不断开创互促共赢新局面

作者:■  赵禾  郭帅    
2025-02-18     浏览(126)     (0)

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北京市通州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示范高地。同时,与经纬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品牌中国研究院(上海中心)及品牌产业园。

       苏州市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月9日,我校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合作协议,我校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我校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朱信凯,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名誉校长刘彭芝;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苏州市政府秘书长俞愉出席,我校副校长、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郑新业主持。朱信凯、顾海东代表双方签署《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深化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创办新型学院、创建人才集聚高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开放交流平台,共同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示范高地,将苏州校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增长极,助力苏州当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

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将聚焦技术应用与赋能区域经济,与注重理论创新与人文交叉的中关村校区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在建设定位、学科发展、科研方向和区域服务上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努力构建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和应用一体化平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张东刚、林尚立、刘小涛、吴庆文共同为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

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长期以来团结共济、齐心共筑、合力共进,共同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共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学校将与苏州市一道,以新改革促进新发展,以新布局构建新格局,以新合作拓展新空间,携手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

苏州实践增动能、育新人、塑品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小涛表示,此次战略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恳请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发挥人文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与苏州市在人文经济、人工智能、智慧治理、国际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增加在苏学科布局、扩大办学规模。苏州将一如既往做好服务保障,不断开创校地双方协同发展、互促共赢新局面。

 

北京市 通州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1 月 24 日,我校与北京市通州区签署系列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关系,校地合作再启新程。

在我校党委书记张东刚、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共同见证下,我校常务副校长朱信凯、北京市通州区区长郑皓代表双方签署《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副区长董明慧,区检察院检察长李辰出席。我校副校长支晓强主持。

我校与北京市通州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将本着“优势互补、共求实效、共谋发展、战略共赢”的原则,在通州校区建设、教育办学、智库研究等方面持续深化务实合作,进一步推动我校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推进通州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东刚表示,此次双方签署系列合作协议,是深化全面合作的又一里程碑,更是携手共促发展的又一新起点,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坚持超前部署,打造高校和地方深度合作、互促互进新样板,将战略合作推向更深层次;聚焦立德树人,打造大中小幼教育一体发展、耦合联动新样板,将育人合作推向更广领域;面向国际舞台,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对外传播新样板,将开放合作推向更高水平,为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孟景伟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秉承“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州区将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与中国人民大学相互赋能、相互成就,推动校地合作走向纵深、结出累累硕果,为中国人民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推动城市副中

心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能。

签约仪式上,双方还分别签署《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管理部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与通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和《共青团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 共青团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合作协议》系列合作协议。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建设近零碳示范校园

近日,我校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举行。我校校长林尚立,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铁恒出席并见证签约。我校常务副校长朱信凯、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史景坚代表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通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邱明泉出席。签约仪式由张铁恒主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我校和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本着“优势互补、谋求实效、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降碳、增效、示范、育人”开展务实合作,着力降低校园整体碳排放、助力校园安全用能、建立全面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营造校园低碳文化氛围、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强化特色人才培养供给,努力将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打造成“国内首座、副中心唯一”的近零碳示范校园,以绿色近零碳示范校园发展新模式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新贡献。

林尚立表示,2024年9月,我校通州校区正式启用,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中国人民大学生花结果。站在事业发展新起点上,学校将携手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和首都发展的战略擘画,统筹推进科技攻关、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度合作,以新理念建设新校园、在打造“国内首座、副中心唯一”近零碳示范校园上锐意探索,以新模式赋能育新人、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上先行示范,积极助力首都绿色低碳转型,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张铁恒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建设,及时高效优质地完成了电力保障工作。公司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推动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努力打造校企协同发展的典范、近零碳校园的典范、特色人才培养的典范,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贡献电力力量。

 

经纬集团  助力品牌强国建设

近日,我校与经纬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校校长林尚立,香港经纬集团董事会副主席、执行总裁,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陈亨利出席并见证签约。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香港中国商会创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经纬集团董事陈丹丹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我校与经纬集团将秉持“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品牌中国研究院(上海中心)及品牌产业园,服务中国品牌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林尚立表示,我校与经纬集团共建品牌中国研究院(上海中心)及品牌产业园,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本次签约是双方深入合作的开始,期待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品牌产业园为载体,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引领性创新,以品牌中国事业助力中国品牌产品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陈亨利表示,此次签约是推动校企长期合作迈向新台阶的具体行动,更是助力中国品牌建设迈向新高度的重要举措。未来,经纬集团将与中国人民大学围绕服务品牌强国建设这一共同目标,以品牌中国研究院(上海中心)建设为核心抓手,搭建从研究理论到实践商业应用的闭环生态体系,为中国品牌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校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潇和陈丹丹代表双方签署捐赠协议,我校商学院院长易靖韬和陈丹丹代表双方签署品牌中国研究院(上海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