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版-----------------
(上接第一版)前不久,国内首条可掺氢高压长输管道包头至临河输气管道工程项目正式竣工通气,贯穿这条约249公里“输气长龙”的管道材料近六成来自包钢。作为最早步入“氢能时代”的钢铁企业,包钢在2022年就开始跟踪包临输气管道工程项目,提前介入早期研发阶段,充分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性能要求、服役工况等,并成立“研产销”输氢管线推进组,根据用户对输氢管线产品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开展工艺研究,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历史突破,同时也保障了我国首条掺氢管道建成投运。
“落子”输氢领域是包钢前瞻氢能发展,紧抓市场机遇的一步“稳棋”。在其他领域,包钢同样将视野置于市场端,2024年,开发了包括新型稀土高端汽车板产品、800兆帕水电钢、稀土焊丝钢等165个新品种,多项产品实现行业首发、填补自治区空白,并且在行业领先企业应用。众多实践表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同程度越高,也更能规避科技成果的转化风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也将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创造的关键。
添加“职工创新增量”
科技创新“遍地开花”焕发新活力
2024年是包钢开展员工自主改善工作的第十年,员工自主改善已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大局中落地生根,成为实现创新创造的主要载体。十年间,包钢广大职工共提出自主改善项目172268项,创效近9亿元。激励职工在企业创新一线“当主角、挑大梁”,坚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让职工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加“职工创新增量”,是提升“质”与“效”的最佳转化路径。
最了解现场生产实际的群体无疑是广大一线职工和基层技术人员,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相同,解决问题时应用的TRIZ工具等创新工作方法也是跨越“达尔文之海”的“大船”。以巴润矿业分公司创建智能数据管理平台为例,在解决运矿车数据“孤岛”问题时的备选方案超过十个,各方案的资金投入、创效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与困扰科研成果跨越“达尔文之海”遇到的问题相似。由解决问题而诞生的创新思路,是千锤百炼出的现场经验总结而来的优化方法,“从10到100”甚至“成千上万”,无论是员工自主改善、创新方法大赛等任何一种平台,“职工创新增量”都是企业提升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
跨越“达尔文之海”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研产销”一体化过程中的披荆斩棘之路。包钢集团坚持锻长板、补短板,聚焦国家所需、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制约发展的技术短板,正逐步构建起产业链与创新链共融共舞的格局,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