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集是我们这儿的根,大家在这里买卖东西,唠唠家常,这是超市给不了的感觉。”
“青泉萝卜甜津津,吊瓜亦是顶‘瓜瓜’。”
“取票处直行右转就到了。”
……
一次次砥砺前行、一幕幕暖心瞬间、一步步成长足迹,都是学校学子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真实写照和生动缩影。
寒假期间,学校15000余名团员青年组建1300余支实践团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鲁样板”乡村振兴建设、“关爱帮扶”志愿服务实践等专项行动,深入广袤乡村、扎根基层一线,在“行走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添动能、展风采、显作为。
理论宣讲、思想淬炼 筑牢“信仰本色”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学校团员青年积极作为,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用青春的力量传递党的创新理论,筑牢“信仰本色”。
团员青年们深刻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他们结合个人理论学习心得、团队实习实践经历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现状,开启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宣讲之旅。他们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传播。
青言青语,做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者”。北海国际学院走进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生物与海洋学院走进潍坊高密市、济宁嘉祥县,以“政策图解+方言讲解+微视频”形式,深入浅出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级化学专业2班团支部赴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做好“宣传员”;土木与交通学院心桥志愿服务队联合曹家巷社区开展“灯塔大课堂”思政学习会,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伟大变革。
全校200余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并将之转化为促进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实践指南。
在众多参与宣讲的同学中,来自北海国际学院的徐佳琪同学感触颇深。她说:“在走进社区宣讲之前,我对党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当真正面对社区居民,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解时,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居民们提出的问题很实际,这促使我不断深入思考理论知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决心。”
东西协作,做民族团结小小“石榴籽”。乌鲁木齐市大巴扎集市文化、布依族动人音乐旋律、彝族热情舞姿、白族银器工艺与民俗文化……传媒学院多彩民族实践团前往多地各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做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
“哥哥姐姐们在课堂上对民族知识的讲解很吸引人,我们深刻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概念及演变过程。”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东西协作”民族团结实践团在喀什第二中学的宣讲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在寓教于乐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感恩母校,做潍院宣传第一“代言人”。“大学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从课堂学习到实习实践、从社团活动到志愿服务、从办学环境到师资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感恩母校·宣传潍院”实践团负责人尚宇乐细致分享自己的高考历程、大学生活及学业规划,为有报考意愿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实用报考指导,当好“最美潍院”宣传代言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母校的期望和祝福成为一名为学校、为社会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尚宇乐感慨道。
挺膺担当、服务大局 擦亮“奋斗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学校学子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在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科技强国建设中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用青春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青力护河,沿九省千村讲好黄河故事。美术学院尽美社前往德州市齐河县引黄闸及黄河文化保护基地,感悟黄河百折不挠磅礴气势,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气神”;文史学院“黄河之颂队”赶东营黄河大集,感悟人间“烟火气”;法学院“黄河探护队”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丈量母亲河生态肌理,探寻游牧农耕“文化圈”;机械与自动化学院同心铸梦志愿服务队进社区、进学校普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知识,共护黄河“生态美”……
315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团奔赴九省千村、走遍上中下游、讲好黄河故事。
专业赋能,在齐鲁大地助力乡村振兴。学校乡村振兴促进团———现代农学院青禾助农团师生奔赴潍坊昌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实践调研活动。
走进蔬菜大棚,一群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穿梭其中,他们虽稚气未脱,干起活来却丝毫不含糊。摘除病叶、除草驱虫、采摘蔬菜,每一个环节都认真细致,尽显专业素养。在田间地头,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在劳作间隙,实践团的队员们也不忘向当地种植户虚心求教。“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种植大棚的经验吗?”“采用现代化技术种植前后,您感觉有哪些明显的变化?”队员们围坐在种植户身边,仔细询问并认真记录着宝贵的种植经验。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知识,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认知,也为他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以致用,实践团的队员们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出谋划策。“叔叔阿姨们,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温室大棚中作物生长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从而更加精准、高效地培育农作物。”现代农学院的学生王国起向种植户们耐心讲解现代化温室大棚种植技术。通过深入浅出的科普,队员们帮助种植户更好地理解新技术,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奠定了基础。
青春“绿”动,环保先行。美术学院的贾泺菲同学奔波在临沂市兰山区金雀山街道南坦社区的大街小巷,她向当地居民宣传讲解禁放烟花爆竹的相关政策。“拒绝烟花爆竹,让我们的城市更文明。”贾泺菲耐心地为居民们阐述燃放烟花爆竹对社区环境和人身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家积极争做文明环保卫士,为守护城市的蓝天白云贡献力量。
回忆起到社区的宣讲经历,贾泺菲说:“一开始宣传时,很多居民不理解,觉得过年不放烟花爆竹就没了年味。但我没有放弃,一次次耐心解释。看到越来越多居民开始支持禁放,我特别有成就感。这不仅是政策的宣传,更是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小小的行动,都能汇聚成守护环境的强大力量。”
与此同时,音乐与舞蹈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也收到了来自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社区的感谢信,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与环保宣传等活动中的精彩表现,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全校100余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他们走进实地开展调研,在社区中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与指导,参与植绿护绿行动,以青春之姿,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无论是在城市的角落,还是乡村的田野,都能看到他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用青春的活力“绿”动大地。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美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师生们前往石林彝族地区,围绕“新时代农民画基因传承的时代脉络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考察调研。
“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推动农民画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融合?”带着这些问题,他们与当地文联、文旅部门、美术协会的文化工作者以及农民画家展开深入交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全面了解农民画和年画的创作背景、传承困境以及市场需求。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积极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在市场调研、项目推广、资源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做好实践项目转化的“后半篇文章”,为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探索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暖冬行动、关爱帮扶 映亮“志愿暖色”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学校志愿者围绕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众、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开展春运服务、敬老爱老、法律援助、“070勇敢者行动”、助残帮扶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助力春运,返乡归途上的爱心“护航”。2025年春运期间,学校各学院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家乡所在地服务春运“暖冬行动”,他们分别去往潍坊站、潍坊北站、青州站等车站为返乡旅客提供咨询引导、票务协助、行李搬运等贴心服务,用奋斗和坚守连接山川湖海和万家灯火,用心用情温暖回家路。
在潍坊站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张雅淇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春运志愿服务,一开始面对人来人往的旅客,我还有些紧张,但看到旅客们在我们的帮助下顺利踏上归途,脸上露出的笑容,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以后我也会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
聚焦“五为”,街道社区中的贴心“帮扶”。写福字、贴春联是家家户户迎新年的重要习俗。经济管理学院红星志愿服务队参与“志愿之城,更好潍坊”———2025新春暖心惠民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困难户及困难党员送去节日的关怀与温暖。捐物资、做访谈、送祝福……服务队成员不仅为困难户和困难党员送去了物质上的帮助,更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青鸟归巢,反哺桑梓时的安心“筑巢”。寒假期间,全校15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青鸟计划“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200余人实际到岗参与锻炼,覆盖山东、河北、云南等19个省128个地市。档案管理、财务审计、文化宣传、乡村助教……潍院学子以责任担当读好讲好“无字之书”,以青春力量为家乡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每一个解答、每一次指导,都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与责任,继续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为群众办更多实事。”服务于贵州省安顺市大西桥镇人民政府党政办的何赟同学,回顾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时深有感悟。
下一步,学校共青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中心大局,构建多方协同、双向赋能、共建共享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实践点上“开花”、线上“出彩”、面上“结果”,引导帮助团员青年提升社会化能力,在“行走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