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 月 10 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六十四周年校庆之际,“南信大星”小行星命名仪式举行。这是一份来自宇宙的特殊礼物,抬头仰望天空,母校之星驰骋寰宇,与你同行。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委员会将第 236788 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信大星”(Nanxinda)。“南信大星”的命名,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于南信大六十四年办学发展成就特别是为全球气象事业发展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原局长、77 级校友郑国光,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长印,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77 级校友许小峰,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79级校友矫梅燕,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77 级校友陈镜明,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80 级校友刘聪,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以及校领导李北群、陈海山、周乃贵、胡明保出席。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海山主持。
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北群在致辞中说,科教融合理念镶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基因里,从上世纪 60 年代的科学兴趣小组到到如今的拔尖人才联合培养,南信大六十四年来培养出大批“科学珠峰”的攀登者。他表示,南信大是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最早开展战略合作的地方高校,双方都以科教融合引领事业发展,在双向奔赴中互相赋能、成就彼此。他希望未来与中国科学院在人员聘任、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在空间天气等科学领域展开探索。他期待,遨游在太空的“南信大星”,引领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实现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赵长印现场宣读了国际命名公报和命名证书,并代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南信大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信大都是推动中国科技教育进步的重要力量,希望此次小行星命名成为双方加强合作、携手共进的新起点!
许小峰在致辞中说,作为校友对“南信大星”的命名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南信大作为国内气象科学领域的重要学府,一直以来为大气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希望南信大人都能胸怀天下,脚踏实地,为世界文明、人类幸福不懈地努力和付出,如同在浩瀚的太空中遨游的那颗 “南信大星”,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78 级校友黄建平为“南信大星”题字,并发来祝贺视频,祝愿母校生日快乐!他希望各位同学以“南信大星”为指引,抬头有清晰的远方,脚下有坚实的脚步,回头有一路拼搏的汗水。他期待各位师生校友共同努力,用青春点燃科学星辰,共同谱写新篇章。
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赵海斌介绍小行星的发现过程及相关参数。学生代表翟若宇发言。现场,紫金山天文台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颁发命名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命名铜匾、行星照片和轨道运行光盘。来宾共同为“南信大星”纪念雕塑揭幕。
据悉,第 236788 号小行星于 2007年 8 月 9 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小天体搜寻项目组在江苏省盱眙县发现。国际小行星中心于 2010 年 3 月给予 236788 号永久编号。
无垠苍穹,繁星熠熠。“南信大星”运行于璀璨星河中,她的轨道偏心率为0.171,轨道倾角为 3.274 度,轨道半长径为 2.307 天文单位,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0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3.5年。“南信大星”在轨道上以每日 167 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前进,相当于每秒 19.3 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南信大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达 5.54 亿公里,最近时只有 1.36亿公里。以“南信大”之名,浩瀚宇宙见证着南信大人的逐梦征途。
“南信大星”雕塑位于行政楼北侧广场,高度 5.10 米,寓意 5 月 10 日校庆日; 底座 6 米 ×7 米。金色的“南信大星”永驻浩瀚星空,在星系轨道里飞驰闪耀,标记着南信大人对浩瀚天地孜孜不倦的探索,也象征着锐意进取、不懈追求、永远蓬勃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