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财经教育》

献给教育与文学的一份厚礼

——鹿丁联长篇小说《丁香花开》读后感》

作者:文/房方    
2025-01-30     浏览(10)     (0)

这篇文章介绍了鹿丁联老师的新作《丁香花开》,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校园小说。作者以女教师江芸的人生轨迹与教育教学探索为切入口,向读者全方位、立体式地诠释了教育与文学的真谛。作品展现了我国60年的基础教育现状,江芸的教学探究营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显示出教育的广泛性、终身性和个性特征。文章还介绍了江芸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她培养出的一批优秀学生。鹿丁联老师历时半年写作出版了《丁香之花》,这也是她一生中难忘的挑战和成果汇报。

鹿丁联老师的新作《丁香花开》,读后令我十分敬佩。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校园小说。作者以女教师江芸的人生轨迹与教育教学探索为切入口,以陈忠实先生“在教育与文学之间趟出一条路子来”的箴言为主旨,塑造了一个跨越时代的优秀教师的形象。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名师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以及40年的基础教育经验,向读者全方位、立体式地诠释了教育与文学的真谛。这是献给教育与文学的一份厚礼!

一,树立“大语文”观,是引导学生迈入教育与文学之旅的灯塔。

小说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出我国60年的基础教育现状。传统教育的唯分数论,使语文教学不能有效地把语言、文字、表达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教育与文学间一张无形的隔膜。作品的主人公江芸在大胆探索实践中,尽管遭到校长和个别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等不公正的待遇,被调离讲坛,做起了阅览室的工作,但这并没有压垮她热爱基础教育的信心。她不会忘记陈忠实先生曾教导的“在教育与文学之间要蹚出一条路子来”的谆谆教诲,董宇辉先生“将文学元素纳入语文教学,值得继续探索和实践”的具体指导,更是牢记在心。在她心里,“自已如果停滞不前,那不就辜负了先生们的厚望和期待”。只要想到这里,江芸明亮的眼睛里就“蓄满了憧憬和坚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安的花朵。”江芸曾多次以此鼓励学生。

“语文教育的灵魂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这是江芸最基本的认知。可是,当赵辉等一批学子的激情燃烧起来之时,引导他们成长的老师却被调离了讲坛。世间还有什么比师生之间的互爱被无情割舍后根令人痛苦呢?江芸是多么地向往课堂呀!她仿佛看见,“一双双灼热的眼睛,一张张青春的脸庞,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少年,竟然那么强烈的呼唤着她!”在离开课堂的一个月里,她仍然探究钻研,参与《高考新阅读决胜题典》的编写,并将这些分享给其他语文教师。这年的高考,夏冶子弟中学的升学率排在了新柳区教育局的前列。教师们私下议论,“要不是熙校长胡折腾,夏冶子弟中学恐怕会多考几十个大学生呢。”

作品中还列举了大语文观在江苏、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的成功探索,给江芸的教学探究营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显示出教育的广泛性、终身性和个性特征,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放开眼界,不能只刷题,不阅读,不写作。

二、扩大阅读视野,是引导学生走向教育与文学的桥梁。

在江芸的思想里,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地是唤醒,是创造力的形成。为了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江芸在她的教学班还成立了文学社团组织,建立起读书角,她带头为班级捐赠个人的书籍,鼓励学生把自己家里的课外读物带到读书柜,便于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江芸启发学生说,“其实,课内外结合起来,再好不过了。课本是一个纲目,专家们编排这个纲目,将不同阶段该掌握的知识有序的排列出来,会科学地指导我们逐步掌握知识体系。可是,课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包揽起来。如果我们只学习课本知识,那眼界就会受到限制,阅读能力也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只瞄着模拟题训练,那跟做题机器有啥区别?·……知识在书内,能力在书外。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这个能力。”

正如著名作家、《美文》杂志副主编安黎所言:“教育是鹿丁联老师文学的母树,从事了大半辈子教育的她,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皆围绕这棵母树而繁华和延伸。如果说她的散文,是绽放于教育之树上的一朵花蕊,那么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则触及教育之树的根梢,显得更为透彻、辽阔和深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引发人的诸多思考。”可以见出,《丁香花开》这部小说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教育作用。

三,加强作文训练,是走上教育与文学之路的阶梯。

一九九七年秋季的一天,《江柳晚报》记者许辛岚来到夏冶子弟中学,找到江芸老师热情地说,“上学期我们报社副刊举办的师生同题征文比赛,你们夏冶子弟中学成绩突出,引起我们付刊部宁主任的关注。您用散文花的笔调解读名家作品,深入浅出,教学理念新颖。最近副刊部创设了一个新栏目,想邀请您和我们一起把这个栏目做起来。”有了《江柳晚报》“荷尖”这方沃土,希望的种子怎能不生根发芽,开出硕大妩媚的文学之花呢!这个平台,为江老师在教育与文学的探索路上的施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使一校的教育之花,遍及江柳市基础教育的校园大地。有读者纷纷来信反映说:我阅读完那凝聚着副刊人与江老师辛勤汗水的美文,真为我们的孩子高兴。“高考作文辅导专栏”办出了水平,江老师围绕考生的困惑,很有针对性的切入,读来既有趣,又便于学生操作。如针对考场如何打开思路的《引爆思维的火花》,针对写作素材的《借米下锅》,针对结构谋篇的《分镜头聚焦》,针对开头破题的《推闸泄瀑》,针对临场发挥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将写作技巧融入散文化的文字中。“这种不端架子,不说套话,不教条不刻板的辅导,确实深受考生和家长的喜爱”。

四、唯有“名师+作家”的老师,才能孕育出教育与文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功夫不负有心人,江老师的辛勤耕耘,终于在多少年后的江柳市乃至社会和她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浓浓的师生文学纽带群,竟然造就了如今绚烂壮丽的人文景观:赵辉被市教育局调去做《家校之眼》的总编,魏嫚成了南大学前教育学院的教授,刘庆丽管理着一个学校。慕文博主管着一个外企的文化宣传。吴琪在一个群众文化馆负责文学培训,王文娟、刘斯薇成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语文教师,谢小强和沈晓昭在公安局宣传科工作,吴亦凡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还有娜娜、何武强等她的一大批学子都做着自己心仪的工作。在江芸的身后,更站着一大批热爱本职,又喜欢文字的专职或业余作家队伍,有的还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文学名著。

她的学子赵辉在《丹心热血沃新花》一文中,这样回忆道:先生在教学中倡导“大语文”的思想,坚持在应试教育的同时,给我们更多文学艺术的熏陶,让我知道了王国维的“三个境界”,知道了“碧云天,黄花地”三个经典的化用,知道了鲁迅的文字不仅仅是匕首,还是白话文段子的鼻祖……先生坚持指导“夏冶”文学社的活动,从各年级学生中不断发现新鲜血液,在校园里力推文学潮流。指导我们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作文,给我们联系《作文通讯》的小记者证,指导我们参加影评比赛,让我们的作文集结出版,登上了“互动作文”等写作平台,让我们在拿到稿费的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内涵。学生的话语,道出了江芸的教育成果的丰硕。她将文学的种子已经撒满教育的土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铁凝在《文学是灯》一文中写道:“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明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作者鹿丁联在她生命的年轮跨入七旬之际,历时半年写作出版了《丁香之花》,既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更是一次人生难忘的挑战,也是她穷其一生为实现陈忠实先生“在教育与文学之间趟出一条路子来”的成果汇报。这份沉甸甸的探索和汇报是富有成效的,也是圆满的。它的文学价值必将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战线引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显示出丁香花开满校园,桃李天下结硕国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   :陕西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