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一种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高悬在每个人的道德之上;法是一架天平,砸不碎斩不断,总能让良知的鸿毛重于罪恶的泰山;法是一把直尺,长如藤短如尘,在黑暗中也能丈量出光明的脚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让公正的阳光普照在华夏大陆的每一寸土地之上,不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更为了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那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建设、维护一个和谐美好的法治社会。
学法之意义
国家普法活动自建国初期就被提出,2014年正式确立每年的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2018年又推出了“宪法宣传周”活动,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地加强普法力度。为什么国家一定要大力普法呢?法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从理论上来说,大力普法不仅在建设法治国家、倡导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等方面有益处,在每个公民日常生活的微观方面也有一定的助益,普法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明确界定哪些行为违法,且对此有所预防,从根本上避免由于法律意识缺失导致的违法行为,更好地保障自身与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容易听信谣言,通过出售身份证、非法刷单等方式获利,以上行为看似无关痛痒,但均已触碰到了我国法律底线,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私自出售身份证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组织销售身份证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组织刷单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由此可见,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更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强硬武器,因此积极参与学法、普法行动,从生活小事中思法、懂法,才能更好运用法律保护自身与他人。
明法之必要
我国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文化。最早到夏朝的“习惯法”,奠定了我国法制文明的基石;殷商时期奴隶制法律发展,西周时期臻于完善;春秋战国“以法而治”是当时主流思想;西汉时期,汉律60篇编纂完成,标志着法制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代《唐律疏议》的问世,更是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之作,其影响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中华法系融法律与文化为一体,体现道德伦理、强调和谐统一。礼法结合是其重要特征。礼,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而刑,作为法律的强制手段,通过对违法行为惩罚,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礼法并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法制文化之一。
在新时代,中华法治文明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也积极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我们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在法治轨道上提升治理水平、健全治理体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法治文明的优秀思想和理念,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修法之准则
遵法与守法是现代法制社会中的基本准则。在现代社会中,法治不仅是确保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重要坚固基石,更是推动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此每位公民都应具备践行和维护法治建设的能力。
学法上,阅读法律书籍是了解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宪法》《民法典》等基础法律文本,是深入理解法律知识的起点。这些法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正确、全面地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
除此之外,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观看《今日说法》、参与模拟法庭、收听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对法律细节进行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
守法也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不仅仅在校内,在社会上遵守社会法律法规也同样重要。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事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共秩序等。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如欺凌、盗窃、诈骗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遇到法律问题或纠纷时,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不采取非法手段,共同营造守法的社会氛围。
总之,成为一位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需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素养,做到遵纪守法、诚信为人,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赵一凡 谭如婷 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