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乐山师范学院 - 《乐山师院报》

校友风采|谭厅:“背篓专线”背后的采编故事

2024-12-30     浏览(81)     (0)

这篇文章讲述了谭厅作为重庆市渝北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在采访报道“背篓专线”时经历的艰辛和付出。通过努力和毅力,他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为重庆这座城市的温度展现了温暖和包容。

谭厅,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读书期间,一直在学校新闻中心担任学生记者。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就职于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台、重庆市垫江县广播电视台、渝北区广播电视台、渝北区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并一直从事一线新闻采编工作。

今年10月份,他和同事们采写的专题片《背篓进城》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45分钟。而在今年11月8日第25个记者节,谭厅被评为重庆市渝北区2024年度“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他的作品《暖心的“背篓专线”》还荣获渝北区第一届新闻宣传业务技能竞赛一等奖。

让我们一起聆听谭厅校友讲述“背篓专线”背后的采编故事。



今年4月9日,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的老奶奶包绍怀,携女儿来到渝北区融媒体中心,给我们单位送上他们手写的一封感谢信,感谢我和央视记者不仅帮他们做了宣传,还买走了他们当天在早市剩下的蔬菜和橘子。没想到,我的举手之劳,还换来了他们的感谢,这让我很是感动。其实,这封感谢信只是我们采访“背篓专线”的一个插曲。

“背篓专线”就是重庆轨道四号线,它西起民安大道站,途经江北区、渝北区,终点是渝北区石船镇的黄岭站。接下来,我要讲述的就是“背篓专线”背后的采编故事。

今年2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寻味中国年”系列报道,播出了《穿城市而行“背篓地铁”的暖心故事》这条新闻,就此点燃了“背篓专线”的热度。全国各大媒体,甚至不少国外媒体,也相继对其进行了报道。

三月中旬,我和同事沈兵参与到“背篓专线”的深度报道中,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央视重庆总站的采访、拍摄。因为菜农要赶着搭乘6点半的第一班列车,他们通常6点左右,就会到轨道四号线的黄岭站或石船站。所以我们4点半就得起床,一番准备后,打车50分钟,赶到采访现场。

为了确保蔬菜新鲜,有的菜农们会凌晨三点去下地摘菜,为了拍摄到他们摘菜、洗菜,以及从家里出发赶地铁的画面场景,我们就得两点从单位出发。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时,教我们新闻专业的廖建国老师给全班同学说:“你们既然选择了新闻专业,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通常是‘起得比鸡早、干活比牛累,吃得比猪差,下班比猫头鹰还晚’”。

当时,只觉得这应该是老师的一句玩笑话,可现在想想,还真是形象贴切地概括了我们的新闻采访工作。

我和同事从三月中旬到四月初,前后跑了七八次“背篓专线”。结束拍摄工作赶回单位,通常是8点50分左右,正好还能赶上单位食堂最后的早餐饭点。来到食堂门口,不时会遇到刚吃完早餐的同事,他们会关心地问候道:“今天是不是睡过了呀,这么晚才来?菜都没了。对了,你们带卡了没,要不要帮你们刷卡?”我和同事只好相视一笑,说了声:“谢谢”。

从四月初开始,央视有关“背篓专线”后续报道《重庆:春天里的“背篓专线”》《新闻特写——穿越城市的“背篓”》《重庆“背篓”专线上新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开市》相继播出,这让我和同事品味到了付出的成就感。

随着“背篓专线”这些后续报道的推出,也引起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的关注。6月12日,新闻调查栏目组来到重庆,拍摄45分钟的节目。我和央视重庆总站的摄像记者刘老师参与到栏目组的拍摄工作。这期间,重庆天气开始热了起来。我们每天不仅得凌晨三四点起床,还要直面白天高温天气的炙烤,三四天下来,有两位男同志出现明显的中暑症状,还有一位女记者,手臂和小腿被蚊虫叮咬得满是包块,皮肤出现了溃烂。

在这期间,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采访拍摄渝北石船镇葛口村的村民冯忠福和包绍怀两位老人。当天早上3点半,我们从住地出发,来到两位老人家里,他们家距离地铁站需要步行20多分钟,沿途遇到同村卖菜的邻居,便彼此寒暄着走向车站。

当时我们有三个机位,为了抓拍到他们交流的画面,刘雨老师便奔跑着去抢镜头。意外,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只听“噗通”一声,刘老师掉进了村民屋前的一条排水沟里。在掉沟里的那一瞬间,他本能地护住了相机,他的左肩和混凝土墙壁狠狠地撞在了一起。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们冲上去发现,刘雨老师表情十分难受,并痛苦地呻吟着,就在我们准备搀扶他时,只听见他颤颤巍巍地说道:“先不扶我,我自己可以上来”,可随后却见他身体一软,直接跪在了排水沟里。

经过差不多一分钟的缓气,我们才将刘老师从排水沟里扶了起来,只见他满腿都是污泥,膝盖和手臂有严重擦伤,鲜血直流。他的左肩,也因为激烈碰撞,整个左手都无法动弹。

为了不影响后面的拍摄工作,《新闻调查》栏目的编导只好临时决定兵分两路,留下我和重庆总站的王磊主任照顾刘老师,他们则继续在夜幕中前行。

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刘老师不停地表达着歉意,说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影响了整个采访工作,并对王磊主任说,如无大碍就回来继续工作。遗憾的是,医院拍片结果显示:他左肩关节骨折。

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欣慰的是,今年10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45分钟的专题片《背篓进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也算是刘雨老师对“背篓专线”的“特别付出”吧。

经过各大媒体的关注报道,如今的“背篓专线”还专为菜农们设置了“背篓车厢”和“方言播报”。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为“背篓专线”配套了“公交接驳车”,建起了“防空洞背篓菜市”,为菜农朋友买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庆的地铁,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充满包容和温暖的重庆,不正是民生为大的生动实践吗?

作为一名记者,能踩中新闻热点,并用我们手中的镜头和笔,来展现我们重庆这座城市的温度,我觉得倍感荣幸。这不禁让我想起大学班主任周洪林老师的一句话:当您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电视上或报纸上,您没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去往新闻的路上。结合14年的新闻工作,我的感悟是:也有可能在“沟里”。

(重庆市渝北区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