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任亦星)七十年春风化雨,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基层、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思政教育+一流课程建设主旋律,主动应对健康中国战略和新科技革命,实施全要素医学教育改革,一直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靠得住、后劲足”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德育为先 崇德精医 彰显时代使命
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德育培养模式。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德育作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五年一贯制三段式学生德育培养体系。实施基础思政课程理论学习、临床基础与专业课程学习、临床实习三段式培养。每一段均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德育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形成一套可推广、能复制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德育教育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五年”全过程,在时间上实现了思政教育不断线,在空间上将思政教育平台拓展到学生见习、实习的医院、校外社区和社会。
建立思政育人校园文化品牌。深入推进临床医学系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及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建设,创建院刊《惟医》通讯社,建有医德文化传承与创新、“星网e路”网络思政和艺术文化教育3个教师工作室。《惟医》创刊13年,推出50余期,多视角揭示了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人文情怀,弘扬了院系文化。抢占网络思政阵地,加强与学生网上互动交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最美临床人”“与榜样同行”“最美医学生”等专栏,形成网络榜样示范作用;打造“网络思政大讲堂”精品栏目,学生有效参与人数10万余人次。
夯实基础 强化实践 协同育人显成效
打造一流课程群,深化课程育人新模式。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强化课程内涵建设,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育人功能,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全环节,引导学生形成优秀品格,激发自我成长动力。坚持产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临床医学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30门;省级高阶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5个;在建智慧课程15门;临床医学教学团队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原则,构建起“2211”实践育人体系,即“课程实验(见习)+实习”“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宗旨,学院形成了经典的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品牌——“老师听我讲‘诊断’”“临床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营”“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异域同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拥有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等3所直属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三台县人民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等10所全程教学医院和38家临床教学基地。学院定期到全程教学医院、教学基地开展考察交流活动,线上线下多形式召开教学研讨会,举办临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持续推进教育同质化进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根铸魂 守渠种田 教书育人勇担当
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多措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铸魂、价值导向和党建引领;坚持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和激励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坚持内培外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奋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临床医学现有基层教学组织25个,临床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立项“四川省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近4年,共有7人次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奖项。涌现出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等一批教育教学先进典型。
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
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坚持“学生中心、与时俱进、铸魂育人、成人成己”学生工作理念。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全程实行“临床学业导师(班主任)制”“学生科研导师班”双导师制:为本科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成长导师主要由附属医院的专家学者担任,与学生专职辅导员、临床专业课程教师多管齐下,同向同行,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整合临床医学院人才和科研优势,精选42名博士成立科研导师团队,指导千余名本科生科研思维训练,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万千学子,群芳竞秀,代有人杰。多年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一直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工作敬业求实,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工作作风而广受社会好评。他们或奋斗在祖国卫生医疗的第一线,成为基层百姓健康的守护者;或历经艰辛,荣登医学殿堂,成为学科专业领域骨干、管理专家与科技精英。2024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升研率达43%,实现历史性突破;98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空军军医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名校录取。近三年,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43项、省级87项;发表SCI论文共计20余篇,专利申请共计10余项;公交车救人者李林峰等共5人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