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佳
在南部油田百里油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抽油机,以“年”为度量,执着坚守岗位;以“月”为刻度,精心雕琢技能;以“日”为尺度,默默奉献力量。
这样的工作你能坚持几年?他们能坚守一辈子。
“我90年参加工作的,从我上班起就管着这一片油水井,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到现在已经35年了。再有5年我就该退休了,希望年轻人们一定照顾好他们。”有35年工龄的付庆磊整齐穿戴劳保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紧盘根、巡设备、记参数、整现场··· ···一如从前,日复一日。他仔细检查抽油机的运行状况,用粗糙的双手轻轻触摸机器部件,感受其温度与震动,耳朵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丝异常声响,多年的经验让他能从细微之处察觉潜在的问题,任何一点小故障都逃不过他,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老朋友进行无声的对话。
王营安,工龄37年;刘世维,工龄39年。他们二人不仅是采油工,还兼任着仪表设备维护的任务,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不仅有取样扳手、棉纱、绝缘手套,还有试电笔、内六角扳手、密封胶带等拆卸仪表的用具。井口正常巡检取样后,他们熟练地对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检查和更换,扳手在他手中灵活转动,拧紧松动的螺丝、抹布擦拭着机器表面的油污,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拖沓。安全帽下的鬓角已有些斑白,但他们的眼神始终坚定,手上的动作未曾停歇。“这些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可都是‘宝贝’,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石油的秘密。保养维护好他们,为国家多采些油,再辛苦也值了!”
敬元民,采油工,工龄37年。在食堂吃过午饭后,他来到资料室和资料员一起对比示功图变化、核对报表数据。“这口井今天中午12点的示功图没传过来,压力从0.8兆帕涨到1兆帕了,我得赶紧去井上看看··· ···”说完这话,敬元民戴上安全帽,骑着电动车匆匆去往油井现场。5分钟后,微信区里发来油井生产正常的信息。“做好良性沟通,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一时间落实好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代拥军,采油工,负责油井加药护理措施的落实工作,工龄37年。每天,他都骑着电动三轮车,驮着几百公斤的药剂奔波在各个井场间,加药、倒水,每口井都要待半个小时左右,一忙就是一上午。每口井加药量不同,倒水需求也不同,他就拿个小本子详细记录,久而久之,哪口井需要哪种药剂、那口井加药量少了就容易“打架”,他都门儿清。“石油啊,就像我的老朋友,打从年轻时就结缘了,这一辈子就都陪着他了。”
就在这一天又一天里,他们的脚步踏遍了整个南部油田的井场,穿过了时光。他们用数十年的时间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力量,时光亦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代代石油人,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在“磕头机”旁边,无怨无悔,默默做一名时光里的坚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