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春节一天天临近,年味随之而来,浓与淡、有与无、深与浅、大与小,关乎普天大众过年的情绪价值是否拉满。
年味是啥?在老人眼里,是儿孙回家住上几天;在儿女看来,是几代同桌举杯同庆的年夜饭;在孩子那儿,是炸响在农家院坝的鞭炮;对于下乡走亲戚的城里人而言,是餐桌上土猪腊肉的鲜香;对于天寒地冻的北方人,是南下到暖和之地旅居;对于热爱行走的人们,是举家出游饱览山川景物、领略异国风光;对于普通大众,是门楣上飘着墨香的春联,是墙壁上寓意五谷丰登的年画,是檐下喜庆的大红灯笼……
以往家家熏腊肉、灌香肠,推汤圆面、做汤圆心子,炒花生、瓜子、豆子等,都是亲手置办年货。现今呢,手机上手指一点,买、买、买,只管在快递门市搬东西回家;一年中最丰盛、最喜庆、最神圣的年夜饭,很多家庭选在饭店里;过去的面对面拜年变成了电话、短信、微信、视频,孩儿们的压岁钱也变成了微信红包……看着不少旧年俗远去的身影,坊间一声叹息:年味哪去了?
年味主要由年节民俗形式营造出来的。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过年传统习俗,不少的或因带有迷信的糟粕,或因技艺的失传,或因淘神费力,或因文化含量低,成为过去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收入提高、技术跃升、代际更替、文化思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步升级,过年不再只满足于“吃好喝好”,更在意“玩好耍好”“富脑袋”,尽享“诗和远方”的美好。必然地,如庙会、龙舞、民间社火等注入时代元素,加持新的内容,表现形式新颖多元,让人喜闻乐见。一个个新年俗横空出世,如旅游,文博看展、研学旅行、文旅演艺和国风国潮等活动,成为佳节体验的新内容;怀旧集市、动漫年味、特色民俗、复古街区等场所,成为文旅消费新场景。数据显示,龙年春节档总票房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7790万,贺岁大片让人们大饱眼福;龙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年在路上别样开心。一道道“文旅大餐”,承载着沁人心脾的年味,神州大地处处洋溢多巴胺。
百节年为先。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饱含回归故里、阖家团圆、家庭和睦、欢乐愉悦、国泰民安、辞旧迎新的寓意和追求。“年味”年复一年地传承践行,其影响力辐射全球。前年年末,我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去年岁尾,春节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的中国农历大年,是世界的春节,是非遗的春节,铸就东方大国的文化自信,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润泽天下的力量。
文化者,民族之根之魂。文化支撑年节,过年过的是文化,我们心心念念的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年文化在,年味就在;年文化浓,年味就浓。在“年味哪去了”慨叹中,其实年味正在经历守正育新。破与立的变奏,折射出年味需要打造和经营。对于旧年俗,切忌“倒洗澡水把婴儿一起倒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契合民心所愿;用新文化、新潮流、新科技与春节不断嫁接融合,产生新的庆祝形式和文化内涵,既丰富年俗、浓厚年味,又使传统春节焕发新生、持续繁荣,托起东南西北“欢欢喜喜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