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志
———热烈祝贺我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作者:王锐
我校在“十二五”开局之际成功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办学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对全校师生员工更加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共同致力于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学校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与实施好学校“十二五”事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以加速推动我校完成转型升级“双重任务”。
“十二五”开局之际,我校“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平台获得教育部、财政部建设立项,成功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这是我校继进入“211工程”建设序列、获准建设研究生院以来,办学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跨越,是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这一重大跨越,是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 “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的重要成果,是学校党委善于抢抓机遇、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追求一流的重要成果,是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重要成果,是全校上下期盼已久的历史夙愿得以实现的重要一刻,对全体师生员工更加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共同致力于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开始试点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充分发挥部分高校学科的综合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大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决定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由于“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与“985工程”建设统筹衔接、同步实施,因此,“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作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高校办学实力整体提升的重大牵引工程,也成为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争相“升级进位”全力抢抓的重大战略机遇。
我校是全国唯一举全校之力服务于船海核领域的重点高校,也是“三海一核”领域国家和国防战略寻求支撑的重点高校。经过三期“211工程”建设,学校已经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主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若干主要学科学术水平的标志、若干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一批以工程院院士、国外学术大师、知名专家领衔,站在船海核学科高端的创新团队;先后主持完成了“三海一核”领域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项目,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整体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三海一核”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学校正式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正是国家对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的高度肯定,对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大支持,体现了上级组织对学校办学实力和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的充分认可。这预示着我们将在更高的平台上迎来更好的历史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肩负起更艰巨的历史使命与重大责任。
“十二五”是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要完成向研究型转型的任务,又要完成在我们所属的圈层结构中实现高水平升级的任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加速推动我校完成转型升级“双重任务”提供了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汇聚了宝贵资源。用好这一战略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与实施好学校“十二五”事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把落实平台建设任务与破解转型升级难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平台建设目标与提升办学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聚焦于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将发展的根本动力更加锁定于体制机制创新,将发展的直接目标更加指向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登上更高平台,瞄准更强对手,不断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加速提升我国“三海一核”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一批严重制约我国“三海一核”领域发展的重大瓶颈技术,努力建成标志我国“三海一核”领域若干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精英摇篮,标志我国“三海一核”领域若干重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基地,标志我国“三海一核”若干科技领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学术重镇,为加快推进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践证明,工程大学人具有承担历史使命的夙愿与传统,也有完成艰巨任务的激情和毅力。让我们在上级组织的正确指导、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特色办学旗帜,满怀信心、乘势而上,找准力点、借势跨越,向着研究型大学的百年梦想,从优势创新学科平台上起飞,以优异的建设成果,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