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叶老字号福聚祥茶庄
老潍县百姓有句俗话,叫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是老百姓过日子不可离开的东西,而其中就有茶。看来喝茶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须之事。茶叶确实是好东西,它是一种有着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它不仅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咖啡碱,还有氨基酸、矿物质、叶绿素等有益物质。喝茶具有提精神、助消化、利尿、消炎等功效。潍县是历史文化古城,潍县人有着饮茶的历史传统。因了人们的饮茶需要,所以在旧日的潍县卖茶叶的店铺很多,茶庄茶行遍及县城和四厢。其中最大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当属福聚祥茶庄。
福聚祥茶庄位于潍城坝崖北街路西,是潍县富商李翰臣开设的。李翰臣幼时家贫,曾在潍县沙滩卖过大碗茶。以后经营绣货发了大财。此人头脑灵活,善抓商机,除了开绣庄还搞多种经营。坝崖北街上世纪初有一处姓陈的开设的茶叶老店,叫做“文聚祥”。1914年白浪河发大水,文聚祥的房屋被冲毁,货物也随水飘去,灾后资金周转困难。李翰臣便利用这个机会,想办法兼并了该茶店。他翻盖了新房,改字号为福聚祥茶庄,并留用了文聚祥的原班人马,仍按原文聚祥老板陈培恩的办法经营。因其资金雄厚,经营有方,业务较前有了很大发展,遂成为潍县首屈一指的大茶庄。
福聚祥茶庄深通经营茶的奥妙,从茶的进货到销售有一套程序和办法。在南方产茶季节,他们派人到茶区亲自收购、烘焙,做到进货质优价廉。在经过进一步加工制作后,做出各种品牌的优质茶叶。他们茶庄的茶叶种类很全,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等都有,按季节的不同重点推出适时的茶叶,夏天的绿茶,冬天的红茶,春秋的铁观音、乌龙茶系列,而一年四季都有老潍县人喜欢喝的花茶。他们给每种茶叶都起上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如茉莉大方、白寿眉、马上鲜、黄山云雾等等,让人一听便会浮想联翩,思茶想茶。福聚祥茶庄的门头比较气派,一连五开间的青砖黛瓦门头房,里面是石板长条柜台,柜台后面玻璃窗货架上摆满各式茶桶茶罐,地上放有一整箱一整箱的茶叶。门额上上书金字黑底匾额“福聚祥茶庄”,两边有楹联,内容是:“交以道,接以礼,四海春风;近者悦,远者来,一团和气。”走进“福聚祥”,看到的是清雅古朴的茶家装饰,闻到的是各种茶叶的阵阵清香,再加上茶庄伙计的微笑脸庞和殷勤接待,顾客的心情是愉快的,情绪是放松的。
福聚祥茶庄的服务态度极好,茶庄的伙计们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说起话来轻言慢语、彬彬有礼。不管买多买少,一样对待;老叟童稚,尤为照顾。有人买一斤茶让包二十小包,伙计听从照办,从不嫌烦。贫寒人家要买毛儿八分的茶,不称,随便抓一把,只多不少。所以,好茶加上好态度,福聚祥赢得了人心。潍县百姓一旦要买茶,都是随口说道:“上福聚祥去!”一些老顾客上福聚祥买茶,茶庄的人对他们特别照顾,往往是把他们请到柜台后面去,用紫砂壶冲上特色好茶,与之对饮、聊天,从而使人像到了家似的舒服惬意。
福聚祥茶庄的作风严谨,对茶庄的伙计管理很严,要求他们要善待每一位顾客,伙计表现不好的便有解雇的危险。而如果被福聚祥这类老字号店铺解雇的伙计,是很难再被其他店铺雇用的。所以茶庄的伙计都小心谨慎,非常敬业。当然,茶庄老板对他们的待遇也不错,除平常每月有薪水外,逢年过节还会发东西,尤其是过年的年货特别丰厚,因此,他们都忠心耿耿为茶庄工作。
药店老字号颐和堂孙家药铺、王万春堂眼药店
老潍县有不少好中医,也有不少中药店。潍县的中医中药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因为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潍县的中药店铺中,颐和堂孙家药铺可以说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中药店。另外,王万春堂眼药店则是潍县最好的、有着传奇色彩的眼药店。
潍县颐和堂孙家药铺,俗称孙家老药铺,是清朝乾隆戌午年(1738年),由当时潍县的痘疹科名医孙仲来开设的,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孙家药铺坐落在潍县城里东门大街路北、兴隆街北口对面,门前有一个年代很久的大石头狮子,头顶已磨得又平又光,这石头狮子成了这座药铺的标志。药铺所用的房子是一所大四合院,临街铺面是一座一连四开间的老式瓦房。铺房内有长木制柜台,柜台后面是一排药橱,药橱上是一个个长方体的药匣子。柜台东头的柱子上挂着“颐和堂孙家老药铺”的瓦面招牌,墨底金字,十分醒目。柜台上摆有两个捣药筒,有两块黑漆镇木,供压药方之用。柜台前面是一排玻璃门,从街上可以看到门里的一切。一些老潍县人都记得,药铺的柜台上似乎常趴着一只大白猫在睡觉,街上的行人从门前走过,往往会听到药铺里药筒捣药的声响,闻到一阵阵苦甘相济的中药味,一切显得非常静谧。
孙家药铺像其他中药铺一样,都是以经营中药煎剂为主,同时制作膏丹丸散。该药铺历来重视药品质量,都是亲自派人到产地采购上等药材,绝不马虎以次充好。他们十分讲究炮炙技术,配制膏丹丸散都有成规。根据其配方账本,沿用了历代验方、秘方。在药铺的后面三间房子里,有老药工在负责配方,他们总是稳掌火候,细心操作。孙家药铺所熬制的膏药很出名,专治“积气”的蛤蟆化积膏、治风湿痛的筋骨痛膏、椒子膏以及治妇科病的猪绒膏,被称为四大名膏。还有阳和解凝膏、破皮膏、暖脐膏、太阳膏和乌龙壁虎膏等,也具有很高疗效。每年大量由外地批进的各种成药、京广蜡丸、药酒等,销路也不错。
颐和堂很重视柜台服务,接待顾主热情周到,并提供各种方便。店内的柱上挂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牌子。压方板上有“细心看方,慎重配药”的警句。在配方时,各味药都分别单包,再标上药名、重量,便于复核。包扎牢固后,再附上一面过滤药汁用的小罗,交与取药的人,并告诉煎药注意事项。
药铺设有坐诊的大夫,边诊病边开方,在本药店取药。既方便了病人,又销售了药店药物。当时比较有名的陈倦民大夫便在该药铺坐诊。
1945年春,颐和堂东家水巷子孙宅和金巷子孙宅提出分伙。从此,孙家药铺分为两家,一家用原址,店名加“同记”字样,由宋聆之任经理;一家在原店不远处另辟门面,店名加“信记”字样,由张重光任经理。人们把“同记”叫西颐和堂,“信记”叫东颐和堂。在新店门旁放一个漆成黄色,项带红缨的石狮子,东西两家都以石狮为记。“信记”颐和堂聘请柴英孚大夫为坐堂先生。有意思的是,东、西颐和堂有段时间为争各自为老字号闹得不可开交。西颐和堂在门旁竖一木牌写道:“孙家药铺老号,以门旁旧石狮为记”。其实,两家孙家药铺人们都是信任的,认为买哪家的药都一样。
王万春堂眼药店是潍县著名的眼药店。该店原在潍县城东门瓮城内,后迁至南坝崖街。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王庆禹,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王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清兵入关后,他埋名改姓为王庆禹,带着家属跟着一名太监自京城来到潍县。为维持生活,依照宫廷秘方,配制了“杏核眼药”,在东门瓮城内摆摊为业。以后有一知府来潍,得知上述情况,便与当时的县令商妥,为其盖了瓦屋两间,从此便开起了王万春堂眼药店。
该店设有药橱,销售配方中药,但主要经营是自制的眼药。眼药有两种,一种是珍珠拨云散(面),一种是杏核眼药(膏)。珍珠拨云散的用料是麝香、珠子、片砂、露干石、三荒唐(煅)、元明粉、硼砂、冰片;另外一方是除上述配料外再加玛瑙、珊瑚、古瓷。都是研磨成粉,装入小型料瓶内。杏核眼药主要治火眼,其配料为露干石、元明粉、硼砂、冰片、麝香、蜂蜜合成药膏,装入杏核内,再用纸包好。王万春堂的眼药选料纯正,配制精细,疗效甚好,深受大众信赖和欢迎。
以后,王万春堂分为两家,就是将原来两间门面房从中间分开,东间叫“东万春堂”,西间叫“西万春堂”。1933年,东门瓮城拆除后,西万春堂(经理王永顺)迁至朝阳桥旁南坝崖路东楼房(上下四间);东万春堂(经理王永平)也搬到南坝崖路西。
上述潍县的一些老字号商铺,存在和兴盛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如今都没有了。究其原因,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个人的,有社会的。但不管怎样,他们的失去令人惋惜和遗憾。因为这些老字号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品质,代表着历史的优良传统。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