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圈”位于市区金山路沙河大桥东。近日。记者走在金山路沙河大桥东南的沙澧河风景区,河堤绿草如茵,游园内小路蜿蜒曲折,跑步者、练拳者、垂钓者享受着休闲健身的好时光。
金山路沙河大桥往东约300米,沙河向北形成一个接近九十度的大转弯,这就是老漯河人称之为“母猪圈”的地方。65岁的召陵区翟庄街道翟庄村村民孙宝华告诉记者:“这里的河堤上原来有‘母猪圈险工’五个字。”记者顺着孙宝华指的方向看到,河堤上的一母”字已经不见了,“猪圈”二字清晰可见,“险工”依稀可以辨认。孙宝华表示,在历史上因“母猪圈”地形特殊而洪灾频发,民间才有“开了‘母猪圈’,水淹颍州十八县”之说。附近几个村庄的村名由来也与此有关。
记者在翟庄街道冯庄村走访时,看到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墙上有“冯庄村的来历”的民间传说:“母猪圈”位于冯庄村西南沙河向北拐弯处,全长1000米,冯庄村村名的来历源于“母猪圈”。故事梗概为:古代。沙河流经此处时形成一个大窝,一头母猪精在此坐窝产子,祸害庄稼,人们无不恨之人骨。有一年河水暴涨,母猪精带着猪仔拱堤打穴,河水冲坏河堤,淹没良田,淹了颍州十几个县。人们顺着母猪精拱出的水沟寻找,发现了母猪精的窝。后来,人们设计制服母猪精,就把附近几个村庄重新命名,有翟(宰)庄、冯(壁)庄、金盆赵、龙塘、朱(筑)庄等。意思是母猪精四处作恶时,翟庄人把它们母子给宰了,冯庄人用针线缝住它们的嘴,饿死它们:金盆赵人用照妖镜让它们丑行毕露、人人喊打:龙塘是龙宫,让龙王对它们严加管教:朱庄人拿起抓钩,把它们的窝筑死。
“母猪圈’的传说,蕴含着劳动人民对治愈水患的期望。”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贾东对记者说。
据《漯河史志》记载:“崇祯末年,沙河·母猪圈.险工堤段决口,淹上蔡、汝南、商水、顶城、沈丘及阜阳等十余县,直到顺治十三年才堵住决口。
让人们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除了天灾,还有日军在此处制造的屠杀。据《漯河革命史》记载:“1944年5月,日军攻打漯河期间,将国民党抓丁拉夫拼凑起来的一个临时团队约400人,全部枪杀于‘母猪圈’和干河坡里。”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在“母猪圈”建设了防洪工程。据《漯河史志》记载:“沙河、澧河险情地段尤以‘母猪圈,为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防洪建设。1951年,将“母猪圈’180米险堤修成石护岸。
如今,“母猪圈”成为沙澧河风景区的一处景点。我市在“母猪圈险工”处建设了凤凰山,山上有两棵秦山松,状如凤匦展翅,成为漯河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