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侨大学 - 《华侨大学报》

□青年教师说

教书育人之个人感悟

作者:●赵  飞    
2024-11-12     浏览(15)     (0)

本文讲述了教师应如何做好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包括正己、提高素养、尊重学生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强调教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身作则,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老师是什么人?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便源自于此。那么,老师如何才能把“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做好呢?笔者结合自己 14 年的教学经验谈一点个人感悟。

首先,正人必先正己,立己方能育人。从古至今,学生就把老师视为社会的典范、道德的化身和人类的楷模。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穿奇装异服,不乱扔果皮纸屑、不讲粗话,不在上课期间玩手机、接听电话等,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深刻持久地影响学生。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这些事,又怎么能拿来要求学生呢?更不用说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者,如果老师自己都不相信人生的奋斗意义,奉行“躺平”哲学,动辄大谈所谓的“人生经验”或是“升迁秘诀”,又如何让学生理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因此,老师必须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模范遵守新时代教师行为规范,积极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

其次,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识和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始终坚持不断提高素养与教学质量。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知识迭代迅速,新领域新提法层出不穷。作为学生在追求知识殿堂过程中的引路人,如果老师只满足于现状,不与时俱进,不善于学习,如何能把学问做好,把知识传授好呢?须知给人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老师只有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刻关注各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理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这方面,时代楷模、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桂梅同志针对学生多是少数民族,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的特点,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从激发内在动力入手,精心备课,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最后,老师要尊重学生,用爱教育,善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之后,才会产生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感受到愉悦、被尊重、被爱,他们又如何会有强烈的求知动机呢?现实中,不少老师人为地给学生划阶层、贴标签,缺乏宽容心,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失去求知的动力,更会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本该成就的教学相长变成了相看两厌。笔者曾经有一个学生,经常性地逃课挂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坚持学习无用论,是很多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但谁又能知道,该同学在投资领域极具天赋,一直担任某私募基金的操盘手,并取得了高达八位数的不菲的投资回报。发现问题后,笔者多次前往该生宿舍与他谈心,帮助他转变学习态度,让他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成绩、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并让他对个人的人生规划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会增进师生的友谊,让学生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

总之,广大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去感染学生,去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

(作者为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