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做客名家论坛

解读媒体眼中的中国

2011-06-10     浏览(227)     (0)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为师生解读“媒体眼中的中国”,认为媒体是公众了解社会的眼睛,应客观报道并慎重选择角度,提供平衡的舆论场。评论员的责任是建立平衡,为公众提供理性看问题、看社会的平台。





  本报讯 5月26日晚,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做客我校名家论坛,为师生解读“媒体眼中的中国”,分析媒体应该为公众构建怎样的舆论场。
  杨禹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新闻评论员之一。观众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节目中都能看到他对时事的点评。“犀利诙谐”、“温文尔雅”是网友对他的评价,理性的、一针见血的分析和判断也成为他的评论特色。
  新闻记者出身的杨禹,深切体会到了媒体对公众、对社会的责任。“媒体眼中的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就是公众眼里的中国”,杨禹认为,媒体是公众了解社会的眼睛,多数情况下,公众实际上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世界。媒体应该客观报道,这是共识。但即便是客观,也仍然有选择性,比如选取哪个角度,突出或者忽略哪些信息,作为媒体不能不慎重。因此,分析媒体看中国,也先要认识媒体。
  杨禹说,我们生活在媒体信息包围的时代。众多的媒体,不一定就塑造完整的形象,甚至有可能错误地引导公众。他说,最近的例子就是媒体对“十二五”民生问题的集体性过度解读。在有关“十二五”规划的报道中,很多媒体把更多的版面或时间用于报道“改善民生”上,却忽略了主题——国家如何改善生产力布局、如何调整和发展产业等内容。“切好蛋糕,前提是做更大的蛋糕,”杨禹说,解决民生问题当然很重要,也是大家乐见的话题,但必须有持续发展作为雄厚基础。
  媒体的责任在于向公众公布信息,多方面的信息为公众提供平衡的舆论场。而新闻评论员的责任也是建立一个平衡。这个角色为杨禹提供了和有别于记者的角度:记者在追寻真相发现新闻,而评论员则要对发现的真相,以及对以报道真相为己任的媒体进行反思和分析,为公众提供认识问题的理性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建议。
  杨禹说:“在舆论场中建立一种平衡,为公众提供理性看问题、看社会的平台,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陈卫国 闻静超/文 李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