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 - 《华中师大报》

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新生态

2024-12-31     浏览(45)     (0)

本文阐述了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新生态的重要性,提出了深挚的教育情怀、高尚的师德师风、扎实的专业本领、创新精神、数字素养等卓越教师的内涵特征,并提出了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抢占数智赋能新赛道等有效路径。

(上接1版)

把握卓越教师的内涵特征

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新生态,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的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卓越教师应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力军,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承担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深挚的教育情怀。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落实到各方面,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高尚的师德师风。有鲜明的道德感召力、人格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继承崇文重教、有教无类的传统,践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精神,永远保持对教育工作热切而持久的自觉追求,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

扎实的专业本领。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广泛的人文科学素养,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安排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准确传授学科专业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创新意识、涵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保持创新精神、提升创新水平,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勇于探索项目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较强的数字素养。主动适应智能教育变革,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并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学科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在智能教学系统的支持下形成内驱式、可视化、生成性的课堂,促成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按需学习、有效学习,促进智能教育素养和能力的内涵式发展与持续性进步。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路径

面对教育强国战略和教育现代化重大需求,师范院校要以更好地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把握和尊重教师发展的科学规律,创新教师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提质增效。

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引领作用,强化师范教育第一职责,落实“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推进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培养改革,汇聚优势学科与师资,推动教师培养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师培养,扩大实施“国优计划”,构建协同、联动、开放的教师培养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幼学校(U-G-S)协同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推动形成多方协同共驱、多层次立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开发教育家精神课程教材资源,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评价全过程。深化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师德养成为底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聚焦学科素养、教育素养、数字素养和国际素养等核心素养,完善教师教育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打通学科体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制改革、实习实践等关键环节,以学术性、学科性、学习性为导向,构建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

抢占数智赋能新赛道。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加大智慧教育新基建与新生态建设,促进数字化手段与教师培养目标协同发展,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管、评、考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教师人机协同教学能力。探索“人工智能+”教师研训新模式,建立教师职前培养、职后研修一体化的成长与发展综合分析系统,构建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下的教师能力模型,积极探索数字化教研共同体、数字技术应用教研,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与长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