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进行一系列深入思考,也需要在史学队伍建设、期刊建设、学风建设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今中国史学界正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老一辈史学大家近年来相继离世,而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史学家也开始步入人生晚年,史学队伍的新旧交替势在必行。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充满朝气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史学家,老一辈史学工作者所开创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持续进行并获得丰硕成果。
青年史学家的成长固然有赖于自身主观努力,但也有待于客观环境的创造和来自各方面的扶持。在这方面,一流史学期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权威历史学期刊,创刊70周年的《历史研究》长期以来都是青年史学工作者成长的重要园地,不仅一直在努力探索中国史学发展的方向,而且一直持续不断地努力发现和扶持史学新秀。这已经成为几代史学家的共同历史记忆。我的业师章开沅先生曾深情地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在《历史研究》发表有关辛亥革命的系列论文,是他学术生涯中难以忘怀的重要时刻,使其逐步走上成熟的学术道路。我个人的学术成长亦如此。正是80年代末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相继发表的两篇论文,成为我初登史坛的代表作,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开辟了道路。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史学。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空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历史研究》等一流史学期刊应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与青年学者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青年史学家的健康成长,共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坚持史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史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遵循,我们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揭示历史规律,提升历史研究的水平,赋予历史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魂”。为此,应鼓励青年史学工作者以鲜明的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加强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的研究,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关注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趋势,推出一批兼具思想穿透力和高度学术性的精品力作。
第二,传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推动自主学术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从未停止过,尤其在中国文化背景深厚的人文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科领域,几代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和学术体系。因此,在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一定要认真总结和传承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发扬其优良学风,将实证与理论有机结合,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注重自主知识体系的“连续性”发展及“创造性”转化,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三,营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厚植学术创新之沃土。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不竭源泉,创造性思维是青年学者快速成长的根本动力。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要传承,另一方面又要有所创新,要在传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断开辟新的学术领域,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学术期刊也要以创新的精神,鼓励青年学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宽广的视野从事史学研究,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
第四,加强“有组织的学术”,促进青年史学人才健康成长。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年学者是中国史学未来的希望,也是中国自主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发挥“有组织的学术”优势,将自主性探索与“有组织的学术”结合起来,积极发掘和培育青年史学人才,继续办好各种“青年论坛”“前沿论坛”等活动,尝试开辟“青年学者专栏”“学术争鸣专栏”等,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各种切实可行的帮助,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史学园地常青,优秀史学人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