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西农垦集团 - 《广西农垦报》

小年到,喜气绕

作者:□  汪志    
2025-01-22    

小年是春节前夜的兴奋与忙碌,祭灶是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团圆归家的喜悦。小年一到,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打扫房屋、清洗衣物等,孩子们也穿上新衣挑选喜欢的年货。各地小年时间不同,南北方过小年相差一天。

如果说,春节是华夏亿万儿女的狂欢节,那么小年,则是狂欢前夜的兴奋与忙碌。每当提起“小年”这两个字,就让人汹涌澎湃,喜气洋洋、暖意融融。

小年,最初起源于祭灶制度。祭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作为国家“五祀”之一,祭灶十分重要。作为祭祀的主体,原先是祖先,后来演变为一个神祇——灶神。相传,灶神是玉帝派往人间,掌管天下饮食之事,并且负责家家户户的言行监督。而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复命,人们希望灶王爷不要谈论人间短长,于是以祭祀的方式让灶王爷开心。

小年在我国南北方却不是同一天的。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则为腊月二十四。这主要与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船家腊月二十五过小年,所以南北方过小年便相差了一天。

小年所寄托的,不仅仅是祭灶,如今更是年的开端。所谓过年,正是从小年这天开始,民间有“过了小年,长大一岁”的说法,此时,城乡处处洋溢着迎接新年的节日浓厚氛围。这不,有谚语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最先热闹起来的是写春联。春联是过年的名片、春天的请柬、新年的眼睛、日子的笑脸、崇天敬地的仪式、祝福家国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符号,家家户户都不可或缺。从小年这一天开始,街道上卖春联的比比皆是,只见街道两旁摆满了红彤彤的春联,一望无际,顿时让人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该买春联了,要过大年了。

紧接着就是置办年货。过大年,置办年货是千家万户的“重头戏”。小年一到,人们见面往往的第一句话就是“年货办好了没有?”现如今,年货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只要你兜里有钱,什么年货都能买到。商家们开始大促销了,让利打折,买一送一,花样百出。而最热闹是菜市场,因为春节基本以吃为主,各类鲜活食品都在菜市场,此时的菜市场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直到大年三十下午才逐渐安静下来。

小年一到,最高兴的是孩子们。过年穿新衣是孩子们一年的期盼,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此时,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引领下,从这个商店逛到那个商场,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新衣服。如今经济条件好了,父母们也十分大方,只要孩子喜欢,想买啥样的衣服都舍得掏钱。当然,大人在给孩子买新衣的同时,也不会忘记给自己买一件过年穿的衣服。

小年这一天的“重头戏”是祭灶。届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祀,并在厨房里张贴一张印有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的年画,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身体健康。这一天,在很多地方,家家户户还会制作特色食品食用,如饺子、长寿面等。在笔者的故乡长江中下游地区,小年这天要制作一种名为“糍粑”的美食,外面是粳米粉和糯米粉包裹,里面是肉菜合成的馅料,极像包子,烙熟后十分美味,有的人家做得多,一直能吃到过年,放在稀饭里煮着吃,或者放在烧火的柴洞里烤着吃。

此外,从小年这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擦拭窗户、清洗衣物、刷洗锅瓢、清理家中废弃物,将屋内墙壁的灰尘清扫干净。

过了小年,归家有日,团圆在望。从小年这天起,远方的游子踏上归途,家中的亲人筹备过年。在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中,在迎新年的喜悦里,新年就这样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