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湖海,共赴华园之约。9 月 1 日,天南地北而来的 2024 级新生,带着青春朝气,怀着梦想期待,步入华园,开启大学新征程。
一年一度的迎新红幅再度拉起。身份核验、入校引导、行李搬运、学院签到……华园处处洋溢着最饱满的热情。
校领导来到各迎新点关心了解新生入校报到情况,与新生、新生家长交流,慰问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各学院也精心准备“见面礼”和颇具“仪式感”的迎新活动,真诚迎接每一位新生的到来:土木学院为新生送上特色纪念币和定制文创礼物,让他们收获满满的归属感;材料学院精心设计“材料逐梦树”,新生们系上小小的书签,崭新的梦想与热诚从这里发芽;美术学院将泉州非遗文化融入迎新设置,簪花体验让新生感受传统之美;工学院展示了学生的创新作品,激励新生在大学生涯追求卓越;旅游学院的博饼活动和漆扇制作,让新生在体验泉州特色文化时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传承意识……此外,不少学院为当天生日的新生准备秘密惊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院的温暖。
而从机场、动车站到校门口引导点,再到入住宿舍的路途中,都有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全程陪伴、耐心解答,为学弟学妹入学华园保驾护航。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湖再发是医学院第一位前来报到的新生。虽然中文还不是很流利,但在志愿者的协助下,他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这里环境优美,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友善,从校门开始就有许多志愿者帮助我,学院的氛围也很温暖融洽。”湖再发说。
工学院 2023 级研究生孙浩主要负责信息登记和新生引导,他说:“今天的工作让我想起刚入学时学长姐的悉心照顾,现在我自己也是一名志愿者,这种身份的不同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一种‘传承’。明年我会继续选择志愿工作,以此为华园生活画上更有意义的句号。”音乐舞蹈学院 2022 级学生郭泠今年担任 2024 级音乐学二班的班助,看到新生们对大学充满憧憬的样子,她表示:“我希望可以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华大的魅力。”
作为一所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的高等学府,华侨大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学子。今年录取的本科生中有境内生5423 名、境外生 3819 名,境外生录取人数再创新高,生源地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在内的 53 个国家和地区。
来自马来西亚的廖颖微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新生,她追随哥哥廖凯国的步伐逐梦华大。廖凯国、廖颖微兄妹俩成长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的华人新村,自小受中华文化的熏陶。2022年,出于对祖籍国的向往,哥哥廖凯国来到华侨大学“寻根”求学,他时常与妹妹分享在华园的所见所得,很快妹妹心中也种下了“逐梦华园”的种子。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留学生康棚森既是国际
关系学院的“新面孔”,也是“老朋友”,他在该院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继续在这里深造,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旅程。
来自中国香港的苏毓媜带着对文学的向往来到华大文学院。她期待通过深入学习,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丰富自己的学术和文化体验。巴西华侨卢扬荟则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选择回到祖国上大学,成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一名新生。“我钦佩于中国古人的智慧,也想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而非零散的了解,所以选择了华大哲学专业。期待在华园汲取丰富的中国哲学知识,感悟先人智慧,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魅力。”卢扬荟如是说。
从小在新疆伊犁成长的旅游学院新生李玉梅十分向往南方和大海,因此选择报考了位于海滨之城的华侨大学。“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这里就是我所向往的南方!”她兴奋地说,可以有机会在泉州、厦门两个不同的城市学习生活,是个非常特别的体验。工商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研究生新生柯嘉玮则在七年里从一名中职生逆袭成为一名研究生。今年六月,他的励志故事获得《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的争先报道,成为一个励志的典范。站在新的起点,柯嘉玮满怀期待———希望研究生生涯中能够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整理:卓美琳 刘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