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治医学院 - 《长治医学院报》

虚拟世界里的毒瘤

2024-12-31     浏览(27)     (0)

网络暴力在青少年中尤其普遍,许多未成年的符文迪在网络暴力的打击下坚持成长并取得成功。为了保护好受伤害者,他们应对方法应该理智和全面。人们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识别网络暴力的来源并举报暴力行为。同时,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平台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谐。 上述内容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旨在提供对这篇文章的总结性评价。

在当今时代,网络已然如同空气一般,将人们紧紧环绕其中,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底色。每个人都在这张无形的大网之下穿梭忙碌,展开生活画卷。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却不容忽视。在这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青少年面对网络时,恰似置身于迷雾森林的幼鸟,尚未练就辨别方向的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如繁花迷眼,让人难以分清是非对错,真假界限在指尖滑动间变得模糊不清,轻易便会被误导而陷入网络陷阱。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也产生了新的棘手问题,其中,网络暴力便是当今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

近日,曾经在 2023 年因“高考百日誓师热血演讲”而遭受网络暴力的女孩符文迪接受了央视新闻的采访。时光流转,事情已过去一年多,如今的她已成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彼时,符文迪所在的母校在春季开学时举办高考冲刺誓师大会,她作为学生代表登台演讲。然而,网络上的自媒体截取了符文迪演讲时最夸张的表情,配以争议性标题,以此博取流量。谁都未曾料到,网暴发酵的速度竟如此迅猛。

“经历了网络暴力,相当于我的一个伤疤,其实我不会主动提。但是很多同学都知道,看到我了,认出我了,他们都会问我,你是不是那个?我说对对,我就是那个。”面对网络暴力,符文迪并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看法。在高考和网络暴力的双重重压之下,我们都对她当时身为未成年的高中生是如何应对如此巨大压力深感好奇。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家人的陪伴对符文迪而言至关重要。符文迪日常接触最多的环境便是学校和家庭,其家人选择放弃在网络平台发声,他们深知当下最应做的是保护好符文迪,给予她安慰与开导。而符文迪自己也表示,有家人的支持便已足够。在采访中,符文迪希望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大家:

“经历网络暴力的人肯定是需要帮助的,它比生活中的压力还要特殊。一定要意识到,对网络暴力感到伤心甚至绝望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回首往昔,我们都无法预知未来某一天会发生什么。符文迪的家人和老师也未曾想到,一场与往年无异的誓师大会,一次普通的演讲,竟会给这个女孩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所幸,一切都已过去,符文迪也将继续奔赴在自己所热爱的道路上。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众多社交媒体平台、直播平台等,虽然为普通人提供了发声的广阔舞台。但个人观点的差异、匿名性导致的责任意识淡薄、信息过载与情绪化传播,以及网络的快速传播特性,共同促使网络暴力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更多的人。一条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或许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会被大量转发和评论,给受害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隐匿身份发表言论,这使得部分人在发表攻击性言论时更加有恃无恐,全然不用担心承担现实中的责任。这种匿名性极易引发群体性行为,一些人在群体氛围的裹挟下,会盲目跟风参与网络暴力,从而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危害程度。此外,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且错综复杂,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一些人极易被片面信息或情绪化言论所左右,进而对他人进行无端的攻击和指责。同时,网络上的情绪化传播极易引发共鸣,使得网络暴力事件更容易发酵升级,愈演愈烈。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当网络暴力来袭时,人们的情绪极易激动,但此时必须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切不可被攻击者的言语进一步激怒。其次,屏蔽有害信息源。在社交平台、评论区等地方,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屏蔽功能,将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的用户屏蔽,阻止其内容继续影响自己。同时,关闭消息提醒,减少负面信息对自身情绪的干扰。再者,学会收集证据,妥善保留信息内容,对含有侮辱、诽谤、威胁等暴力内容的网页进行截图,聊天记录、视频等进行保存,这些证据对于后续维护自身权益具有关键意义。最后,寻求帮助和支持。向家人和朋友倾诉,与身边亲近之人沟通,告知他们自己正在经历的遭遇,以获取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也可联系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自己走出阴影。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抵制网络暴力。那些无辜之人不应成为网络发展的牺牲品,网络不应成为键盘侠的藏身之所,更不应沦为伤害他人的发源地。让我们齐心协力守护那片本应纯净的网络晴空,拿起法律武器,勇敢地对网络暴力说“不”。

(学生记者 马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