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涵,男,中共预备党员,机械工程学院机械12104班学生,现为机械12104班班长。入学以来曾获“国家奖学金”2次、长江大学万人创百星“学习之星”1次;参与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专利3项;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金奖、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国家级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优秀结题、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第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等国家级奖项8项;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赛区二等奖、2024创青春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省级奖项11项。
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决赛赛场上传来了好消息:我校突破入围数量最多、荣获奖项最多、获奖层次最高的历史纪录。这其中,首次实现金奖突破的就是由张景涵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的项目《净管卫士——智能可变径油气管道清洁检测机器人》。
“我们的团队叫‘清樾团队’。”张景涵自豪地说。“清”来自他们的项目是一个清理油气管道的机器人,是清理的意思。“樾”是“越”的同音字,取卓越的意思,希望他们的团队越来越好。
带着美好的祝愿,他们设下比赛的目标:冲出校赛,进入省赛。那段时间,张景涵和团队成员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奔波于教室和团委办公室,连续坚持几个月。每天开会,面对各种专家的不同意见修改PPT和项目计划书,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关于这段艰难经历,张景涵说:“为了使成果完美展示,团队每天都会面临大量的问题,产品定义不准确、介绍不完善、技术不过关等等,例如项目背景一个关于“血栓”的图片留不留的问题纠结了10个月。”经历了长期打磨与完善,团队得以将作品展现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入围国赛现场赛的消息传来,点燃了整个团队。当他们积极准备国赛现场赛时,一个难题突然砸向他们:挑战杯的规则发生改变,必须是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讲人的身份进行答辩。在决赛前一个星期,团队的主讲人突然换为缺乏答辩经验的张景涵,这对于整个团队都是巨大的挑战。“作为队长,大家都已经辛苦了一年。后面我们比赛的形式都是由我一个人去呈现,一想到自己的答辩可能会让整个团队的一年来的努力全部白费,觉得压力特别大。”张景涵是湖南人,说话带有口音,因此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好在团队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给予他鼓励。从张景涵的个人形象到发音吐字,甚至是体态动作,成员们在每一个方面都细致入微。“每天基本上都是从6点到凌晨1、2点。对一个问题较真起来,都有通宵的时候。”最终,张景涵和他的团队斩获“秦创原”创新挑战赛金奖,创下我校获“挑战杯”国家奖又一历史纪录。
金奖的获得自然不是一蹴而就。“我的比赛经历十分坎坷。”张景涵这样评价他的竞赛经历。从大一开始,张景涵参加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比赛,但是在他看来,这些比赛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没有拿到省级以上的奖都被视为失败。”参加竞赛之初,张景涵这样告诉自己。大二暑假,他和团队成员仍留校继续准备比赛。当他们收到止步于省赛的消息时,低迷的情绪在队内弥散开来。
最让他意难平的比赛是团队以项目《一种仿生蓄能型气动潜孔冲击器》参加的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那时,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用心。但项目在网评阶段就被刷掉。“当时知道这些失败结果的时候,那种挫败感非常强。”张景涵说:“但成功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要在过程中学习积累。”他心里憋着一股劲,一股不服输的劲。那些失败的经历被他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团队的力量是他冲锋的底气。在大三上学期,他和团队决定再次参加节能减排大赛。总结之前参赛失败的原因,调整好心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观摩别人的优秀作品,重振旗鼓,再冲一年。这一次,他们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
对于这些成就,他说:“这三年,真的真的真的太不容易了。但是,这些我都做到了。如果让我回到三年前的自己,我真的会去拍一拍他的肩膀说‘张景涵,你真的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