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镌刻不凡,奋斗成就梦想。一年是一段小小的时间刻度,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一年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赓续奋斗中镌刻永恒。一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道路上跬步不息;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主动求变,在内涵提升的道路上只争朝夕;一年来,我们守正创新、奋楫笃行,在推进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辉光日新。
一年前的今天,雄壮的国歌声回荡在陕西科技大学学术报告厅,十面红旗分列两侧,200余名党代表心潮澎湃,肩负着全校师生重托,审议通过第三次党代会《强基固本蓄势赋能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为“复兴期”开局起步擂响振奋人心的催征鼓。
一年后的今天,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擘画的事业发展“十大行动”已经全面铺开,思政引领凝心铸魂,学科建设量质齐增,人才培养亮点频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开放办学不断拓展,人才队伍蓬勃发展,校园文化沁润人心,治理效能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体陕科大人踔厉奋发,正在用实际行动奋力答好“教育强国、科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蓄势赋能,加快构建“四新格局”
7月的校园繁花似锦、热情洋溢,一幅喷绘着“热烈祝贺我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横幅悬挂在新实训楼楼顶,让全校师生为之振奋。这是我校继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之后第五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同时,有3个学科已迈步前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郭军康教授感慨地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攻坚战要求。为此,我们学院8个科研团队努力培养‘新干’学科特色优势,因地制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一山(秦岭)一河(黄河)一城(关中城市群)’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这在我们学院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8月,捷报再次传来。在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新增材料与化工、设计、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增至11个,实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知识产权3个硕士点,均为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李剑教授的兴奋溢于言表:“数学学科是我校的‘高原’学科,研究周期长、创新难度大、科研成果产出慢,但我们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寻求学科交叉融合,另辟蹊径,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小切口特色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
“双峰-厚原-新干”计划,这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布局的“学科内涵蓄势行动”的高远谋划。一年来,在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带动下,科学研究、人才引育等工作稳步推进,各学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交叉)学科和基础学科,不断产出新成果、形成新动能。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不断涌现,新增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实现国家级平台新突破,25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1个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0项成果入选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学科“双峰”特色更加鲜明、“高原”日渐耸峙、“新干”全面勃兴,以“新学院、新方向、新产业、新根据地”为主要内涵“四新”学科建设格局基本形成。
源清流正,奋力奔向“星辰大海”
9月8日,教师节前夕,省委书记赵一德来到我校看望慰问教师代表,勉励全体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校上下倍感振奋,牢记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一年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4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以青春“志愿行”赴“西部之约”,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在校生获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省级表彰等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入选全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自强之星科创团体。
3月29日,学校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鬓发苍苍的西迁老教授,朝气蓬勃的新进教师,“三创两迁”的曲折校史把两代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是我校第六个“西迁纪念日”系列活动的感人一幕。一年来,在“三创两迁”“至诚至博”源头活水的精神给养下,精神立校气象愈发彰显,“文化科大”格局愈发开阔。全体师生扎实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文化建设浸润行动”既定任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优秀校园文化涵养时代新人。学校开展“照金精神”进校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等专题展览,举办戏曲相声进校园、钢琴音乐会艺术思政等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入选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文明实践看陕西”优秀项目,师生以昂扬向上的文化精神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涌现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先进典型,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400余项。
敞开胸怀,阔步走出“开放步伐”
潮起未落,风起扬帆。走出校门、走出西安,走出陕西,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中亚、欧洲、全世界,我们把开放办学的“朋友圈”越做越大,交流合作的步伐越迈越远、越走越坚定,从传统轻工到现代轻工,从中国轻工到世界轻工,不断聚合新的文化交融点,不断裂变新的合作增长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彰显高等教育的初心与作为。
2024年年尾,对外合作喜讯不断。继“生物质化学与材料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滚动支持后,“能源数学智能模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再次获批,学校申请的陕西省能源材料与化工“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成功获批,为一年的辛苦工作画上圆满的句点。
一年来,我们敞开胸怀欢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来校访问;一年来,我校承办第五届中国造纸工业互联与数字化发展高峰论坛、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论坛等30余场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论坛;一年来,学校不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招收52名国际学生;一年来,我们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先后与240余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等建立合作联系,持续拓宽师生视野和对外交流渠道。
夯实党建基础,积蓄发展“源头活水”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定期召开院级单位党组织书记会议,既是我们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促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有效抓手,也是相互学习、开拓思路、共促发展的有力举措,要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机制长期坚持下去”。3月28日,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学校2024年第1次院级单位党组织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语重心长。3月以来,校党委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院级单位党组织书记会议,以这种形式有力推进各项中心工作,成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
校党委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是纵深发展,对党的自身建设要求就越高。一年来,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党的建设“六大工程”走深走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谈起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之后的培育创建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凯凯踌躇满志:“学院将以‘四化一提升’进一步激发党建创新活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双融双促,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增进民生福祉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一年来,学校坚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师生关切和需求。稳步提升教职工待遇、改善部分青年教职工住房条件,不断提升教职工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加强学生资助和帮扶工作,完善资助体系、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落实好就业“一把手”工程,赴210余家企业访企拓岗,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美化,落成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大楼、完成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升级改造,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些务实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更为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学校事业发展的每一步,无不饱含着全体师生的心血与付出,无不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与胸襟,无不诠释着全体师生的奉献与情怀。催征马蹄疾,奋进正当时。注重实干、狠抓落实,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切实把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唯有实干担当,唯有真抓实干,唯有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完成重点任务,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科大人”的新气象、展现“复兴期”的新作为。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一段小小的时间刻度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赓续奋斗中镌刻永恒。乘风破浪谱华章,风劲正是扬帆时,“复兴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让历史和我们每个人期待下一段更加精彩的“科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