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我校华策电影学院教师沈朝方为萧南八镇造乡村美术馆、建文艺中心、办电影节……“文化特派员”就是奔赴基层,协助乡村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完成当地一直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这便是一名文化特派员的工作。这是作为一名有两部作品院线上映导演的沈朝方对文化特派员的一种理解。
在成为文化特派员之前,沈朝方的文艺创作更多是一种自觉与热爱,但当他深切感受到地方对文旅发展的热切期盼时,他意识到自己肩上承载的不仅是艺术的梦想,更是推动地方文化繁荣的责任与使命。他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的能量最大化,为地方文化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走在萧南十景“响天竹风”的竹林里,抬眼群山嵯峨,回望石路蜿蜒似游蛇。风起,蓊郁的野生毛竹林上下起伏,竹叶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这是沈朝方在戴村镇工作的第 52 天,他对戴村镇的调研工作即将接近尾声。
一进村,沈朝方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用两个月时间走遍萧南八镇。他如一位虔诚的探索者,将两个月的时间倾注于萧山南部的广袤大地,他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心灵感受其独特的韵律。
萧山南部是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城与乡宛如并蒂之花,相辅相成,共生共荣。戴村镇,沈朝方所调研的这片土地,恰似一处隐居之地,却又因毗邻的高架高速,与繁华的钱江新城紧密相连。二十分钟的车程,让它成为城市的诗意延伸。
这里,浦阳的农业精耕化、现代化堪称一绝。沈朝方看到这里的自然资源如璀璨明珠般富庶,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当地居民细心地呵护着。他思考着,这里的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精神文明要如何才能与之相配呢?
两个月里,沈朝方的足迹遍布萧南八镇。临浦镇横一村的鸭棚咖啡,弥漫着“闽南风情”,让他沉醉其中;古韵悠扬的楼塔镇,如一幅江南乡村的绝美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他深知,萧山南部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从来都是共融共生,相辅相成。
沈朝方明白,要整体提升萧南文旅能级,必须打破地域界限,让“各美其美”化作“美美与共”,让萧山南部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诗意家园。
经过细致而深入的调研,沈朝方脑海里的“剧本”越来越清晰:以戴村为起点,沈村为中心,天路盘绕,巧作几篇文章,将散落的萧南八镇串珠成链。“云石山房”乡村美术馆,便是沈朝方穿针引线的第一篇文章。方案得到区委宣传部、镇、村党委的一致认同后,馆址选定在历史名人沈佩兰故居的对面新楼,高水平、国际化、精巧美的乡村美术馆预计于今年年底完工。
谈起对云石山房乡村美术馆的设想,沈朝方说:“它不是一个农家乐,也不是洋家乐,一定是一个乡村米其林。”依托云石山房之窗,一年内将承办 4 个国际化标准的文化艺术展览和 4 次电影放映活动,打响知名度,提升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大门。
对于展览的主题,沈朝方也进行了规划……说起未来的构想,沈朝方的眼里充满了期待。
沈朝方作的第二篇文章,便是按照一线城市标准,将戴村镇影剧院改造成戴村镇艺术中心。
在沈朝方的规划中:以戴村镇影剧院为中心,开设电影放映厅、画廊、咖啡馆、戴村文创产品区、书店,更以戴村镇艺术中心联动南部八镇文化机构共同举办亚洲电影季、电影展映以及影人见面会、乡村当代国际文化艺术展等活动,将萧南八镇真正打造成“莫做戴村潇潇客,携光弄影君又来”的文化圣地。
作为一名电影人,沈朝方对江南山水的乡村美学有着天然强烈的感悟。其执导入围浙江国际青年电影节闭幕片的电影《我在原地等你》并在长三角排片占15%的比例,就取景于丽水市松阳县;另外一部电影《海草》入围第 33 届金鸡奖、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展映单元则取景在温州洞头。
正因此,他打定主意,决心在两年任期中发挥所长,拍摄一部以萧山南部八镇为题材的电影,用声光电影记录与展现萧南的社会情状,身体力行地传递萧山脉搏,向世界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嘹亮声音。“即使我两年文化特派员的任期结束了,我的电影依旧会关注这片土地。”沈朝方这样说。
他坚信,只要始终以全力以赴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当下的挑战,那么,他所收获的文化果实定将超越所有期待,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