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这是一个很好的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我希望能拓展自己的‘朋友圈’。”7 月 9 日,第一次到大陆的台北科技大学学生孙达恩向记者表示,自己此前在油管、脸书上经常看到大陆的美食、风光等各类短视频,“我也迫不及待地想与大陆的青年朋友,一起到厦门、泉州的大街小巷去看看,记录这里的生活。”
当天,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2024)暨短视频创作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开幕。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张阿峰,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副校长王秀勇等出席开幕式。
本届论坛由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华侨大学联合主办,华侨大学青年联合会,厦门市集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集美区青年联合会,泉州市丰泽区政府,华侨大学新闻中心、港澳台侨事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处、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
7 月 9 日至 13 日,来自台湾艺术大学、台北科技大学、淡江大学、金门大学、华侨大学等两岸 19 所高校的130 位青年师生混合分为 20 个小组,聚焦“家的影像心的连接”这一主题,共同听取专家报告,探访厦门影视产业基地和集美大社、鳌园、集美塔等地,感受人文集美的独特魅力;走进 MCN 机构,了解大陆影视及网络传播产业;走进泉州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体验“簪花围”的非遗之美;参观真武庙、少林寺、泉州非遗馆等地,赏千年古建,悟武术精髓,传非遗文化等。两岸青年发挥影像的力量,在老街巷陌、红砖古厝中联合创作、记录、讲述“家”的温暖与感动,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望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最终,每个小组提交 1 个短视频作品参评。经各小组汇报及评委会评审,共评出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5 项、优秀奖 11 项。
“虽然是第一次来大陆,但这里的语言、饮食、文化习俗等,都让我感觉像回家一样。”来自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的黄郁棋所在小组创作的作品 《家:你敢创出新意吗?》夺得一等奖。她说,小组的 4 位同学来自不同地方,但大家发挥各自所长、齐心协力,用短视频这一生动的方式来珍藏两岸青年朋友共同的回忆,“非常美好”!“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来自台湾联合大学的苏冠铨所在小组创作的短视频作品《缘分》摘得二等奖,作品讲述了 5 位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同学因缘分聚在一起,组成一支特别“有创意”“有趣”“爱玩”“有活力”的团队,共同探访厦门、泉州的故事。苏冠铨表示,“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和台湾的同学分享这次经历,也期待下次再来大陆参加活动。其实,我们之间的文化非常接近,不用害怕会有隔阂。”“欢迎有更多的台湾朋友来大陆交流。”来自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洪若淇说,“几天下来,我们不仅用镜头捕捉了集美大社的古朴韵味、园博苑的自然风光、蟳埔村的特色风俗等等,更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两岸同胞的深厚情谊。”她认为,通过短视频这一现代媒介,两岸学子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用创意和汗水搭建起一座座连接心灵的桥梁。
另据了解,本次论坛已于 5 月份启动以“家”为主题的短视频作品征集,吸引两岸 300 余位学子积极参与,收到 63 件短视频作品。经选拔,最终产生特等奖 1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8 项、优秀奖 11项。
本次活动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新社、国际在线、福建日报、海峡卫视、厦门日报、厦门卫视、东南早报等超过 50 家国内媒体报道转载,美国侨报、菲律宾日报等 9 家海外媒体关注报道。两岸学子创作的作品还将陆续在油管、照片墙等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
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自华侨大学 2011年发起以来,先后组织了 300 多个团队 2600 多名两岸青年赴厦门、泉州、福州、桃园等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文化传承、创意设计、交流研讨、短视频创作等活动。在海峡两岸高校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始终立足合作交流、创意交汇、情感交织,不断推动两岸高校融汇互通,助力两岸青年不断扩大共同的“事业圈”和“朋友圈”,现已成为两岸创意产业人才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吴江辉 郑艺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