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保护古树名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地人和境 生态文明兴

——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及其价值构成

作者:党超亿王德炎    
2024-12-30     浏览(35)     (0)

文章介绍了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包括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文旅开发、生态人文教育等方面。这些古树名木是宝贵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多元的意蕴,对发展生态文旅、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 摘要:文章介绍了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包括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文旅开发、生态人文教育等方面。这些古树名木是宝贵自然和文化遗产,对发展生态文旅、文化振兴和生态党建和统战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文章强调了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并呼吁在潜移默化间建构起对中华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发、自觉的认同与自信。

开栏的话:古树名木被赞为“有生命的活化石”“绿色的国宝”“鲜活的文物”。202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蜀道翠云廊考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涪江上游生态锦绣、佳木繁茂,古树名木分布广泛,别具特色。千秋以降,涪水之滨、故道两旁的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巴蜀大地上的历史沧桑、生态变迁,也成就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官民相禁剪伐”保护林木,“交树交印”保养古树维系生态平衡的优良传统,并凝汇和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价值理念与“天地人和、相生共融”的生态人文思想。守好古树名木资源,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做好古树名木文章是我们的责任。因此特开“保护古树名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刊发相关优秀文章,以飨读者。涪江发源于海拔5588米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其广义的上游通常包括阿坝州的松潘县、绵阳市的平武县及江油市等县域。涪江上游山川密布、林壑幽深,沿线拥有王朗、雪宝顶、小寨子沟、千佛山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建有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涪江上游山水林木锦绣、自然环境优美,其间分布着古柏、珙桐、珂楠树、川滇高山栎等众多古树名木,对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系生态平衡,研究涪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培育树木良种,实施生态旅游、文创设计、文旅融合开发,以及开展生态教育与思政育人等有着多元意义和价值。

一、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

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众多,其中遐迩闻名的千年名木有树龄达2500年以上的“川滇高山栎”,又称“铁甲树”,为全川仅存的两株最老古木之一,位于北川县漩坪乡白溪村。有诗赞曰“春秋古木春秋久,铁甲名树铁甲鍪,屹立川滇高山秀,栎樗自谦藏锋头”。

有近1800年树龄的“天然活化石———红豆杉”,又称“紫杉”“赤柏松”,为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都贯乡皇帝庙村。有诗赞曰“结出相思豆,颂叹千年悠,帝庙紫衫守,羌家神树逑。”

有16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王”,为绵阳境内现存最古老的银杏树,亦为全省百佳古树名木之一,位于江油市雁门镇云锣村。有诗赞曰“银杏秋黄满树金,春来玉叶淡清馨,养心护脑延衰老,抗癌抑菌启慧根”。有1300多年树龄的“七贤柏”,堪称中国最美柏木,位于北川县永安镇大安村,关于“七贤柏”的由来与信俗,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并有大唐诗仙李白在此挥毫赋诗:“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亦有清代才子李调元于此书写心怀:“古柏青苍不计年,饱经霜雪色犹妍。葱茏干劲高千尺,神秘枝分与七贤”;并有诗赞曰:“七贤古柏沧桑引,民俗旧事故梦频,八荒绿荫绵川问,涪水永安老景寻”。

亦有1200余年的银杏古木,枝叶繁茂、蓊蔚洇润、蔽芾满院、独木成林挺立在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中。有诗赞曰:“太白赋颂蜀道艰,子美悲歌秋风怜;行路别去阡陌远,登高归来黄鹤翩;垂老梦游潼关怨,新婚醉卧长安眠;兰陵广陵不复返,襄阳洛阳无所还;广厦残垣山河断,长风倒卷骇浪掀;西川西岭家国恋,独坐兵车长歌绵;东海东都社稷乱,侠客纵横短刃残;野老哀悯静夜晚,谪仙望岳鹏飞抟;李杜雄文千古彦,仙圣诗篇万世传;蜀酿狂饮金玉散,友朋同道忘怀间;唐风吹醒酩酊念,战鼓震碎凡尘缘;锦城草木英雄叹,一树银杏荫青莲。”

此外还有1200多年树龄的古树“暖木”,位于北川县永昌镇圣灯山村。有诗赞曰:“李唐暖木千百岁,挺拔端庄显尊贵,珍珠花蕾藏慧美,馥郁馨蕊溢芳菲。”以及800多年树龄的“珂楠树”,位于平武县锁江乡皇庙村。有诗赞曰:“赵宋珂楠八百秋,沧桑涤荡铸雄遒,羌乡古树坚毅构,皇庙名木正风流。”

二、古树名木的价值构成

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价值

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是建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资源,对涵养水土、净化空气、消音减灾、美化环境有着一定效用。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对维系生态平衡有着关键作用,对维持其所在山林区域、江河流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有着积极作用。古树名木是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稳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经过千百年的生长生息,古树名木逐渐形成了与其所在地的土壤成分与矿物结构,水脉与水质,空气构成与气候特征,及地质构造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相生互利的微生态、小生境系统,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和生态稳定起到综合效应。

(二)文化价值

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经历千百年生息和保护,已然成为所在社区村落的民间文化交流、民间信俗活动、民间故事传颂的重要载体和题材要素,融汇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承载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蕴藉。

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的存现,包含了当地各族人民“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的朴素生态观念,“官民相禁剪伐”保护林木的传统生态意识,“交树交印”保养古树维系生态平衡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凝汇和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价值理念,以及“天地人和、相生共融”的生态人文思想。

此外,此间的古树名木见证了涪江上游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周边民众间的生息交融、文化交互、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时空场域;并为当下了解、认识和理解过往民族交融的历程提供了一定的助益。

(三)科研价值

古树名木作为“有生命的活化石”“绿色的国宝”“鲜活的文物”,对研究生态系统、研究自然环境提供了案例和范本。涪江上游富集而广布的古树名木,在其千百年的生命中,经历和见证了当地的动植物繁衍生息、自然环境演变、生态系统变迁等问题,为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通过探究古树名木自身生长、进化等生理特性,及其适应自然环境的机制,融入生态系统的方式,为林木保护开发、自然环境维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并对研究涪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培育特有树木良种提供科学支撑。

(四)文旅开发

以涪江上游特有的古树名木为依托,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全媒体平台,开展深层次、多元化的生态旅游、文创设计、文旅融合开发的探讨和实践。以涪江上游古树名木的落叶、果实、图文影像、传奇故事、历史传说等为素材,开展周边文创产品的创意合集和创新开发。以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为主题和题材,开展与旅游者、研学人、到访者相关联相交互的诗词拟写、书画创作、曲调歌谣谱写、歌舞编排与游园活动策划等体验式、参与式的创新文旅活动。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发、宣传普及和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活力。

(五)生态人文教育

以涪江上游古树名木为主题和内容构成,开展深入现场、实地参与、亲身体验的生态人文教育。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活动中,以生动鲜活的古树故事,讲述生命励志的千年传奇。在古树名木的生态情景和自然场域中,开展涵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大思政育人实践。

以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风雨寒霜、日曝阴霾生长发育的挫折经历。启迪游学者的心志,使其形成攻坚克难、坚定前行的理想信念;并锤炼出坚毅不屈、坚韧不拔的思想品德和过硬品质。

以古树名木默默无闻,不断生长、不断积累、历久弥坚、日新月进的积累意识和恒心理念。启发研学人的心智,使其明确厚积薄发、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生命智慧和取胜之道。

古树名木向下生根求取水分、养料、抓牢山石土壤,向上生发沐浴阳光雨露开展光合作的真实情境中,锻打强健体魄与身心,为后续的成长、成才、成器、成就事业和人生巅峰打下坚实的基础。启赋学子,锻造强健体魄,锻炼强健身心,不断自新自省,努力改变自我、适应环境,不断打牢基础、攀登进取,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前行前进。

在古树名木的表象中,深刻理解认识其深层的审美内涵、文化迷思。启蒙学生,透析个体生存与适应环境、改变自我等策略和方法之中所隐含的辩证理念、唯物思想和哲学意蕴;领悟平凡生活背后的伟大寓意和精神力量,感悟生命延续和绽放的深层的意义与美学蕴藉、进取意识。

同时在古树名木的生命周期中,认识其落地生根、破土生发、发芽长叶、向下扎根、伸展根脉、向上伸展、繁茂枝叶、固本强干、粗壮臂膀、适应气候水土、适应季节天气、适应鸟兽菌虫、适应孤独寂寞、适应外界、坚守初心、开花结果等现象中所蕴含的生存、生活、生命的深层意义。从中得到启示,即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求索追寻、不断行动向前。启正学子踔厉奋发、斗志昂扬、知行合一、行不迟疑,为践行学有所思、学有所行、学有所成的劳动实践创造未来的核心理念奠定基础。

结语

古树名木乃多为历经百年岁月,甚至千载沧桑的宝贵资源,被世人赞誉为“有生命的活化石”“绿色的国宝”“鲜活的文物”,是大自然和中华先辈孕育流传至今的弥足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涪江上游的古树名木孕育并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璀璨的文化历史,融汇并承继了中华大地特有珍稀树木的优质基因,熔铸并承续了中华人文多元一体的千秋血脉,寄托了中华儿女共同追寻和思惦的乡愁情怀,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多元的意蕴。探究涪江上游区域保护宣传古树名木的文化、历史、模式、机制与实施路径,对发展生态文旅,推动产业振兴;凝聚人心智慧,助力人才振兴;推进培根铸魂,实现文化振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振兴;推进生态党建和统战工作,实现组织振兴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以古树名木的生发生存的文化故事、生息生长的曲折经历、生命繁衍的智慧策略,启发引导参与生态文旅与生态人文教育活动的世人。以此,在潜移默化间建构起对中华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发、自觉的认同与自信,并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积极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