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商管理学院围绕侨校特色和使命,朝着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方向,逐步形成主体自觉、全程贯通、要素协同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让理想信念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让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从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多个环节做好思政教育。
同频共振:构建贯通校园
与社会全时空的课堂生态圈
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院通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主流价值观引领,将能力提升与思想成长相融合,构成实践与教学双线发展的思政育人闭环。
近年来,学院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每门课程都必须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通过鼓励专任教师开展课前 3 分钟讲思政,学院出资设立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立项等活动,培育了一批优质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分获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 门课程获评福建省高校思政精品课,2 门课程获选省教育厅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4 门课程获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且多数验收优秀。此外,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 门、国家级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金课 1 门、省级一流课程 20 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学院积极开通校外课堂,构建符合科学性、体现先进性、彰显时代性的实践教学。以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福建省蓉中乡村振兴基地”为依托,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开展“同怀家国情,共筑中国梦”优才训练营等研修班若干期,成效良好。鼓励教师将课堂搬入社会大课堂:阴长霖老师带领学院部分师生连续 12 年开展“爱在西行”支教研学活动,让师生在支教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意识;陈怡等多位老师将专业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专业课堂搬到户外,实地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受益匪浅。
聚力协同:形成齐抓共管
和主体相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学院坚持“学院党委一盘棋领导、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强化要素全过程保障”的育人服务新格局,统筹思政育人机制,实现上下联动和校内外全面参与。坚持每学期组织开展 3 至 5 次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工商管理学院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 1 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省级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 1 个、校级文明教研室 1 个。此外,学院积极聘请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担任学院“大思政课”校外实践导师、校外辅导员等,为开展“大思政课”赋能,为学生开展“课外思政”提供指导和帮助。
平台融通:打造多维一体
和过程全链接的发展新范式
立足管理学科特点,学院积极搭建资源平台,创建了“立足三个圈层,打通三大通道,创建三阶体系,实现一个育人目标”的“大思政”工作体系,目前已经搭建了 4 个教育资源平台。
一是依托以“感知中国”为脉络的中华文化体验平台。一方面,与泉州海交馆、侨批馆、海丝馆等单位共建,致力于传播海丝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以“三走进”为系列的“一院一品”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是建立以“管理青春”为导向的专业实训平台。与当地政府、国企、大型民企等多家单位开展政研校企合作,建立一批专业实习实训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是搭建以“萤火之光”为品牌的境外学生发展平台。通过开展调研、帮扶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境外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国情和社会现实,涵养家国情怀。该团队去年获得第 20 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四是搭建以“乡村振兴”为方向的志愿服务平台。依托“爱在西行”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开展文化振兴、公益游学等项目,在国家级、省级志愿服务大赛、科创比赛中斩获多个奖项。
通过这几个教育平台,目前学院已经建立起思、学、行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同向同行。思政项目《嵌入与融合:“大思政”背景下新时代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模式探索》入选 2024 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项目《让历史的记忆不再沉睡———用闽南家书讲好家国故事》获得福建省志愿服务大赛金奖,还有多个项目、团队和个人获得思政教育方面的荣誉,初步形成了具有工商管理学科特色的“大思政课”教育新生态。
当前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未来学院将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作为,加大教师培育力度,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加强“网络思政精品”建设,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工商管理学院)